有人说:张居正有功劳,他是历史上改革的代表,但是他也是文明的罪人?为什么这么说?张居正是明朝权臣代表人物,明朝政治生态前后截然相反,开国之初,朱洪武作为中国历史有数的强人,政治表现极度强悍,与之相对,群臣极其弱势,洪武之后,局势渐渐逆转,大臣们死死压制了皇帝的权力。
如果封建时代的权利和制度博弈类似牌局,王安石是那个妄图洗牌者,张居正是那个小心换牌的人,等他们出局后,后人都明白了只能打好自己手上的那副牌。张居正是中国封建时代权力和规则边界的最后一位试探者,与张居正有同样能力,处于相似环境的人,同时秉承儒家信条的,在他之前有王安石,在他之后有陈廷敬、曾国藩、李鸿章,在他之后,陈廷敬、曾国藩至少算是善终,而且福泽后代,而张居正嘛,虽然不像王安石那样逛,但还是做了一些超越边界的事情,后人看张居正,自然会明白在当前体系下,哪些是你无法逾越的边界,所以我们看陈廷敬、曾国藩、李鸿章都多了一个忍字,张居正给他们划好了挑战制度的死亡边界,张居正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站在历史的一端看清当权者是犬儒抑或中庸,思考自己该为狂狷还是乡愿。
张居正不是清泉,而是润滑油,而且还是质量很好的润滑油,发动机用了,不仅运转更有效率,还能延长使用寿命,张居正的理想是好好发挥自己润滑油的功能,让机器更好地运转,运输来更多的清泉供老百姓饮用,一个人不能超越他的时代,就像骨头不能超出身体,张居正利用现有的人才和制度,做了他所能做的一切,他已经尽力了,至于在这个过程中他的做法并非都光明磊落,人性是复杂的,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但是人非有魅力的和没魅力的,明显,张居正是很有魅力的人,张居正工于谋国,拙于谋身。
评价张居正,就必需说王安石,这两位都是历史上改革的代表,张居正的改革把已经虚弱不堪快要入土的大明朝向上狠狠推了一把,可以说为大明朝的延命起了很大作用,而王安石的改革起的基本是负面作用,并且引起朝中党争不断,后果恶劣至极,导致北宋的加速衰败,王安石的失败在于过分超前,不知人性人情,比如他的青苗法,相当于国家发放青苗贷款给农民,但实际操作过程中却成了官吏压榨百姓的工具。
相比之下,张居正绝对是个天才,他的改革措施基本是在当时的体制下去推行和完成,一切改革措施均会付诸东流,他一直是用非常规的手段来实现他自己的目标,至于他对神宗的态度,他的大轿子,还有那副对联,则是他人性膨胀的另一面,无需避讳,还有他实施的一条鞭法等措施触及了利益阶层,都最终招致子孙之祸,但瑕不掩瑜,在张当权期间,国库慢慢充实,倭寇之乱基本平息,北面的边防也逐渐稳定,除了官员们的日子不太好过,皇帝和百姓的日子都好过了很多。
但是也要说,张居正的改革,是失败的改革,原因很简单,万历皇帝亲手否掉了张居正的改革,这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逻辑,万历是帝国的所有者,万历也是一个心智正常的皇帝,万历否掉了张居正的改革,说明改革于国不利。搞不清楚这个简单逻辑的人,套用一句说烂了的话,非蠢既坏,有人说,万历那是恨张居正专权,既然要搞张居正那就得否掉他的新政,这种人肯定是没看过战国历史。想当年以秦惠文王对商鞅的恨,惠文王肢解商鞅却保留了新政,于是秦国得以富强。一个政策对国家好,国家的拥有者自然会采纳,与之相比个人的爱恨情仇真的太渺小了,有人说,万历是正常人不假,但正常人不会犯错吗?当然会了,但请记住这是小概率事件,需要有证据来证明,事实上,张居正的改革,就是一种考成法,考成法的运用是能够立竿见影的出结果,而且明面上的各种指标很好看,但是副作用也很大。
张居正确实是士大夫典范,也是几千年士子们的楷模,其政治手腕和治国安邦举措都是历史上能够排前几位的。从入朝到上位,首先要看清形式,还要选对人,站好队,最关键的还是不急不早躁,没有抢到位置之前不露锋芒,忍了几十年,送走了好几人领导,到最后掌权了,才开始大展拳脚,搞定老板和下属,大力改革,将明朝气数延续几十年,赤子之心,张居正完完全全把这四个字表现的淋漓尽致。
每个人都是当初那个赤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中理想,无奈在各种压力面前分道扬镳,有的人一点不愿被污垢沾染,拒绝所有,只能落得起起伏伏甚至被杀头,最好的结果只能像海瑞一样留一世清名,但他真正为民请命,为民做事却寥寥无几,有的人被环境所屈,众人都浊我更浊,完全丧失内心,为权利无所不用其极,最后虽然名显一时,但终会遗臭后世,严嵩就是很好一个例子,最欣赏还是张居正,退能忍宦官韬光养晦,进能造福万民不拘一格,当然,张居正的缺点也是历历在目,向内勾结宦官冯保,在外镇压意见不和的政敌,手段残忍,铁面宰相。但是和他的贡献比起来,瑕不掩瑜,毕竟没有这些缺点的张居正,夜成不了铮铮铁骨一代名相。
从道德上来讲,张居正也许不符合儒家标准;但从治国上来讲,张居正延续一朝之运,称得上是能臣了,海瑞虽清,但一百个海瑞也比不上张居正对大明的贡献,张居正是能臣,是大明朝的功臣,这是毋庸置疑的,他给大明至少续了五十年,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他也是中华文明的罪人,如果没有他的续命,大明早亡个几十年,我们也就可以避免了再一次的亡天下,近代也就不会如此沉沦,虽然沉沦的可能仍然很大,但再差也不会比满清差。
张居正改革只是重于巩固君权,但漠视民生,所以百姓不会说张居正的好话,张居正为了爬到首辅的位子,出卖同僚、勾结宦官、蒙骗,万历皇帝生母李太后,道德操守低劣,为同僚所唾弃,张居正为了推动政改,不择手段,并且沉湎于权术。功利主义太甚,并没有心怀天下、救世济民的抱负,在任首辅期间,挟持朝廷,排斥异己,这又是他为人诟病的一大缺点,张居正延缓了明朝的倒塌,但没有安民乐业,富国强兵,这是目光短浅的他所不具备的能力,总结一下,张居正是一个行事果断,为上级殚精竭虑,有着极强权力欲望和个人欲望,擅长官场斗争,无政治操守,道德败坏的能吏,因此张居正是个好官僚,不是个好领袖。
张居正为万历朝功劳是不可忽视的,也有不好的一面。就是弄权,如果不是他后面的改革相对有成效的话,估计后世对他的评价就没那么高了。比如他给朱翊钧上折子基本都是准了的,这个是当时他贿赂了宦官。再说说他的改革。,虽然改革增加国库税收,但是并没彻底根除大户与农民之间的阶级矛盾,田地还是虽然是国家的名义但实际掌控但还是地主,颁布人头税。后面雍正的摊丁入亩,也借鉴的张居正的办法.有些农民没地了,就跑沿海做手工业,嘉靖后期解除了海禁,使沿海一带的经济发展很迅速,到沿海的那些农民发了财。就开始圈地,慢慢朝廷了对土地的管控就很松懈了,总之张居正的改革,在明朝历史也就是昙花一现。
张居正的思想是正确的,可以说在古代天生就是做官的人,为了边关武将安心打仗,他会收下他们的贿赂,为了国家朝政,可以放弃回家守孝,幼主登基的时候,希望将其培养成明君,可惜后来习惯成自然,让皇帝被他压制许久,最后心生怨恨,以至于张居正一死,朱翊钧就把他之前的改革全撤了,明朝也没落了,他是一个具有政治上的天才,用考成法整顿官僚拖沓作风,极大提升行政效率;全面推行一条鞭法,财政一改嘉隆年间入不敷出之窘境,任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积极开放互市,北方边境保持稳定。
张居正是一个勇于担当的人,为了大明王朝,不怕风险,不怕威胁,得罪言管,得罪知识分子,得罪贵族豪绅,把自己陷入暴风雨之中的人,一个孤独的人,他的眼光,他的理想,远远超过同时代的人,一个精于治国,拙于谋身的人。生前位极人臣,死后惨遭清算,一个金句频出的人,“苟利国家,生死以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都是他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