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上来说,国学包含了民国以前几千年漫长时光中,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产生的所有文化内容。狭义上,我们通常说的国学就是经、史、子、集四个内容。清朝编写《四库全书》就是按照这个分类来编撰的,后来民国时期又编了《四部备要》,也是指这是个内容。但即便是经史子集这四个大的内容,其体量也是大得惊人。《四库全书》有七万九千多卷,约八亿字。后来的《四部备要》体量小了很多,但也有三百三十六种。
体量大,说明历史悠久,文化丰富,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仔细翻阅国学读本的一些内容,我们很轻易的就能发现国学存在的弊端。
以明清最有名的《菜根谭》、《围炉夜话》、《小窗幽记》这三本书为例。这三本书近几年被吵得很火,其中《菜根谭》以哲学式的思考为主,《围炉夜话》是普通人的处世之道,《小窗幽记》是小资派的诗情画意,偶尔也有一些谈论处世之道的言词。
整体来说,处世,是这三本书的核心命题。
中国人很在乎处世之道,把它当成一种安身立命的学问。而且,传统中国人的处世之道大多是以逃避危险、避开困难、追求安乐平静为中心。也就是说,确保生命安全是第一命题,发展和人生追求并没有那么重要。
比如《菜根谭》中讲得很多的“脱俗逼世”,这明显是受了佛道思想的影响,叫人不与世人相争,以保全自己的性命。
但是保全性命真的那么重要吗?如果任何事情都以保全性命、避开灾难为前提来考虑,那么事业要如何推进呢?人生要如何成长呢?
现在我们知道,成长必然要面对困难,要克服困难。稍微遇到一点困难就转弯或者后退,那么我们的人生目标将永远无法达成。
当然了,能不能实现人生目标,在很多人看来并不重要,平安快乐才最重要。甚至很多人根本就没有人生目标。
对于那些没有人生目标的人来说,遇到困难就转弯,是一种智慧。这样的智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实在太多太多了。易中天当年说: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智慧,但这些智慧往往是互相矛盾的,是要互相打架的。
比如,有的时候老人会说: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但是很多时候老人也会说:人要讲义气,看到别人有困难,就应该拔刀相助。那么,别人家门前有雪,算不算困难呢?你去帮人家扫雪,算不算帮助别人呢?如果算,那么为什么不去帮呢?
其实,这帮或者不帮,做或者不做,主要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或者说会不会危害自己的利益。一切的行为都是以自己的人身安全和利益为中心。
像这样毫无原则的所谓处世之道,所谓智慧,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中简直太多了。
这样的思维模式是无法成就事业的。因为一切都在变,都在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客观的规律并不是执行的标准。
所以有学者说,中国的思想理论和具体的行为方式是脱节的。没有多少人真的相信书里说的东西,没有人会按照书里说的内容去做。书中讲的理论和原则,只能选择性地成为个人的论据,而不是论点,更不是结论。
实际上,结论永远只有一个:我是对的,你是错的。
我时常在想,儒家学说为什么可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成为核心内容?如今才找到答案。
儒家学说的核心理论集中在《大学》和《中庸》这两篇文章中。《大学》讲儒家追求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方法、步骤。《中庸》主要论述了儒家的核心价值观:诚!
诚,就是《大学》里面说的诚意正心,也就是要有坚定的意志,要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历史上那些宁死不屈的文官,那些征战沙场报效国家的武将,哪一个不是拥有坚定的意志?
如果没有儒家思想,如果所有人都像道家说的那样,做事情只知道曲折迂回,甚至为了保全性命放弃目标,那么中国社会要怎么发展?如果武将在沙场上遇到困难就退缩,那么中华民族能延续到现在吗?
不付出代价,想要获得真正的成功,那是不可能的。没有坚定的意志力,想要有所成就,也是不可能的。很多时候,为了思想目标,我们必须放弃、割舍一些看似很重要的东西,那怕是对身体的伤害。仔细想想,如果没有革命烈士流血牺牲,又怎么可能有现在幸福安宁的生活?
遇事只考虑个人安危,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回避,这是传统文化最大的弊病。破除这个弊病的最有效的方法,是说话的时候别说“但是”。比如:领导安排你出差,你说:我可以去,但是···这时候,你或者趁机提要求,或者摆困难推掉工作任务,这都是错误的行为。放弃“但是”,放弃“转折”,勇往直前,不屈不挠才能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