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拒绝接受西施惨死的命运

白癜风诚信单位 https://myyk.familydoctor.com.cn/2831/newslist_7_1.html

说到西施的美好结局,我们不得不重提两部西施戏。

明代的戏剧:《倒浣纱》、《浮西施》、《陶朱公五湖沉西施》、《范蠡沉西施》……

这些戏文虽然都遗失了。但是从题目可以判断,他们都否定西施的功绩,按照历史真实,给了西施一个悲惨的结局。

但是,大众以冰冷漠视的坚决态度,拒绝接受这样的结局。

为什么给予西施一个美好的结果,大众就可以接受。

给予西施一个悲惨的结果,大众就不肯接受。

这里面有什么深层的心理原因吗?

我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耳边一直有弗洛伊德深沉而带着沧桑嗓音的意识渗透。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他的思想在这个时候总是顽固地闯进来。

那么我用弗洛伊德的学说来解释:《浣纱记》这样的作品,是剧作家对历史材料进行加工和深度改造的作品。

“它们实则是整个民族心理的创造物,反映了整个民族的共同愿望。”

通俗一点来解释:如果说:范蠡的形象,反映的是梁辰鱼现实中没有实现的壮志理想。

那么西施的形象,更加重要,她反映的是整个民族在现实中没有实现的美好理想,是整个民族的集体理想在舞台上的真实反映。

7.45米的昆曲舞台,不仅是剧作家实现理想的幻梦之所,更是一个民族实现理想的幻梦之所。

我们更享受这种幻梦带给我们的精神愉悦。它给我们带来了理想实现的快感。

这是一个纾解人生痛苦的舞台,也是一个实现美好理想的舞台。

我们需要一个倾国倾城的美丽女子,充当我们的“英雄”,帮助我们实现我们的“英雄梦”。

所以,我们赋予她一个有着家国情怀的高尚品德,赋予她一个无法完成的“梦想”,然后让她用自己的超级智慧和无敌美貌,帮我们完成一项英雄的使命。

这个成功的“英雄”的西施形象,帮助我们实现了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梦想。

这就是西施为什么,从悲惨的结局,变成美好的结局,逆风翻盘的深层心理原因。

也是我们的观众,不肯接受西施悲惨命运的原因。

中国哲学的精髓,就是对痛苦人生的超越。

昆曲舞台,是实现民族集体梦幻的舞台,它让我们心理塑造的“西施”成为我们的英雄,满足了中国人对于美的追求和对英雄崇拜的所有憧憬和向往。

这就是昆曲艺术风靡明清二百年的心理基础。

文子国学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重修伦理,再建道德。内含:文子国学活动讯息昆曲文化和“昆曲十六讲”课程诗经文化乐府文化唐风宋韵盛世元音道德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72篇原创内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57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