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独行月球是科幻版二舅

今天聊聊《独行月球》。

众所周知,“含腾量”在这两年已经成了喜剧电影标尺。

而过去的沈腾马丽cp,更是观众久违的大梦。

所以这电影一上,基本就是个喜闻乐见、奔走相告的程度。

今天再一看,票房破11亿,评论两级。

有人嗷嗷拍大腿直呼上当,有人笑中带泪继续扛起沈马大旗。

但我还是真心实意想给大伙儿推荐推荐,不信我还能发个誓:

咱可一分钱没收,纯纯为爱发电。

电影虽然讲了个科幻故事,但没什么理解门槛。

简而言之,人类在月球上部署了一个月盾计划,准备把月球当作地球的盾牌,抵御小行星的撞击。

没成想这小行星提前来袭,他们只能紧急撤回地球。

月盾计划失败,这一撞差点就让地球回到了盘古时期。

人们丧失了大部分现代条件,根本无法进行灾后重建。

无所不能的战狼吴京都下落不明,昔日爱豆黄子韬想要混口饭吃,也只能冒充一下火云邪神的平替。

世界灰蒙蒙一片,人类全无生存信念。

就在这会儿,月盾组织发现月球上还有一个被遗忘的维修工,独孤月。

沈腾饰演的独孤月,没啥存在感,还爱幻想。

之所以被落在月球上,还是因为自己压根没听到撤离的广播。

他遥望着那颗像是生了锈的地球,误以为自己成了“宇宙最后的人类”。

但独孤月很快就说服了自己,全世界都毁灭了,还不兴我造作一下啊?

地球上的幸存者们甚至只能在昏暗闭塞的地底度日,靠粗糙的食物充饥,更别说跟宇宙取得联系。

独孤月呢,留守着偌大的月球基地,不是千方百计撬进马蓝星的房间里,就是张罗着给全人类办头七。

我算是明白了什么叫做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马丽饰演的领队马蓝星有了个主意,虽然没法跟独孤月通话,但可以全球直播他的流浪事迹。

打造一个英雄人设,振作振作地球人的士气。

而毫不知情的独孤月,正搂着马蓝星的人形抱枕,一脸深情地嘬着不小心沾上的番茄酱。

看到这我真的脚趾抓地,满脑子都是一句:

介不就是社死版《楚门的世界》吗?

那边地球人欢欣鼓舞,这边独孤月在短暂的自嗨以后,开始盘算自己的死期。

在这关头却发现基地还遗留了一只金刚袋鼠,脾气暴躁,一言不合就把人撂倒。

独孤月一边遭受着袋鼠的霸凌,一边误打误撞获得了地球还没毁灭的信息。

他给袋鼠取名刚子,开始跟它一起琢磨回家大计。

一人一鼠,前途未卜。

电影里最触动我的情节,是大难临头的时候,刚子拖着独孤月在崎岖可怖的月球表面飞行。

那个镜头既浪漫又悲悯,既孤独又动人。

不光让电影里的地球幸存者重拾信念,我总觉得,好像也消解了一点荧幕外疫情下的末世感。

《独行月球》剧本逻辑的因与果,充斥着关于“道德与牺牲”的选择。

电影的因,是马蓝星在登上返回地球的飞船时,无意间看到了独孤月还没上车。

可如果去救他,飞船上的其他人也将面临生命危险。

电影的果,是独孤月成了拯救地球幸存者的唯一希望,可要救下地球,独孤月就必须牺牲。

如果是你面临两个问题,你会怎么选择?

我想,大多数人会和女主角马蓝星一样,在做选择上纠结又自责。

这其实是一个经典的电车难题,当电车驶来的时候,你会选择牺牲一个人,救另外五个人吗?

要不要牺牲少数人的利益,来换取多数人利益,是电车难题的困境核心。

在面对这种选择时,人与人将抽象成同样价值的个体,差异只在于二者的数量关系。

电车难题没有标准答案,可放在电影中,马蓝星的使命要求她必须做出选择,是选择孤独的个人,还是被困的集体?

当上帝运转之轮交到了她手里,第一次,她选择按下发动按钮,抛下独孤月;

第二次,她开始犹豫,不想再当决定命运的上帝,而是独孤月主动选择了牺牲自己。

我不想歌颂独孤月的牺牲,为无奈的“伟大”欢喜本就十分残忍。

因为我们都十分清楚,这部笑点密集的喜剧,内核是个悲剧。

但在后疫情时代观看这部片子,还是会有强烈的共情感。

毕竟在东亚主流价值观中,小人物命运牺牲的叙事主线,总会让人感动。

再聊聊独孤月。

独孤月在影片中的设定是一个“中间人”的形象。

啥是中间人?

用小品台词来说,是上不来,也下不去。

用文化梗儿来看,别人是鲁迅和猹,他就是闰土。

用生活里的例子讲,咱肯定记得上学时的第一名和最后一名,但一个长相普通、成绩普通,在活动上还没啥积极性,班里一抓一大把的人,似乎没啥存在感。

人们会记得最好的和最差的,而处于中间位置的人,不会被投射更多的眼光,

但同时,中等却有益于你去观察周围的很多事。

这和咱传统文化中的中庸精神有所应和,中庸精神讲究的是普通人对“度”的把控,不露锋芒、不展棱角、平平淡淡,但中庸却绝不等于平庸。

罗大佑有首歌叫《未来的主人翁》,里面的歌词这样说:曾经一度人们告诉你说,你是未来的主人翁。

这句歌词在现在听来,仍能寻求到最广泛的共情。

因为正有无数曾以为自己是“七八点钟太阳”的主人翁,在社会中感受到自己是那么的普通。

一个在格子间里加班的打工人,会叫自己大厂螺丝钉。

一个从乡村、县城十年磨剑终上岸的高考生,会自嘲为小镇做题家。

一个曾经叛逆的少年,早年间可能记熟记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所表达说“我是太阳”;

可如今他们会意识到,真理其实是王小波所说的:生活是一个缓慢受锤的过程。

在这种转换下,一些流行词也因为人们“不满足于普通”和“甘于普通”而发明,譬如内卷、摆烂和躺平。

年轻人们要么带着一种视死如归的冲劲儿,为了生活献祭出部分心脏的跳动;

要么安于现状,在佛系青年、丧逼文化和“我想开了”中,稳住自己的生命。

选择不分对错,但看完影片给我的最大启发,是无论普通与否,不管你处于哪个阶层,我们都不该妄自菲薄。

我喜欢的博主大咕咕咕咕鸡曾说:

17岁时,觉得自己是太阳,命中注定的太阳;37岁终于明白,其实是个煤球,燃烧时长最多分钟。

太阳有太阳的价值,它可以照耀大地,助万物生长。

可煤球也有煤球的实用,在古早年代的寒冷冬天,可以保住一家穷苦人的命。

电影的最后,“中间人”独孤月意外成了宇宙的主人翁,用牺牲实现了拯救地球的价值。

生活的当下,我们每个个体也都将找到自己发光发热的归属,它可能不至于拯救地球那般宏大。

但即使它等同于煤球,即使那份价值再渺小,也终将是不可忽视的力量。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57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