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最敬畏的三件事子之所慎,齐,战

1、孔子最敬畏的三件事

子之所慎:齐,战,疾。

孔子所谨慎小心对待的是斋戒、战争和疾病这三件事。

之前讲过人要有恻隐之心,这里讲人要有敬畏之心。

那么这个世界上哪三件事是让孔子敬畏的呢?

第一个是斋,这里的齐要读成斋,是斋戒的意思,斋戒是为了干什么呢?是为了清净身心,参加祭祀仪式,也就是说这个敬畏的心态,不是对斋戒这项活动本身,而是对于祭祀,对于祭祀的神灵的敬畏。

第二个是战,也就是战争,《孙子兵法》说过,战争是关系到国家生死存的大事,战火一起,无论胜利还是失败,都会有人死亡,必须得重视。

第三个是疾,也就是病,这是讲的对身体的爱护,在儒家的道德伦理中,保养身体也是孝顺的一个层面。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爱护自己的身体,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父母孝顺、

2、不是什么钱都能挣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孔子说:如果富贵合乎于道就可以去追求,虽然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贵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还是按我的爱好去干事。

这里孔子讲的问题是,如何挣钱?

孔子当然提倡挣钱,有钱有什么不好的呢?肯定是个好事啊,但是,挣钱要有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什么呢?就是孔子提倡的仁,举个例子来说:比如说劳动致富,这是很光荣的,哪怕你天天搬砖,努力认真,通过搬砖成为百万富翁,这也是值得赞扬的,靠自己的双手成就未来,多么光荣。但是如果你当汉奸。卖国贼发了财,这就会被万人痛恨。孔子就说了,这种钱啊,还是别挣了,挣完了会挨骂的,如果真的这样,你还不如出去浪一浪,这种钱,你就是整回来了,也没有地方花。

除了这些事,还有一些事情你需要知道。

3、真正的清高,是安贫乐道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说:吃简陋的食物、喝凉水,弯曲手肘当做枕头,也乐在其中啊!用不正当的手段使自己富有、尊贵,这对我如同浮云一般。

这段话有点倒装的意味在里面,我们需要正过来看。

孔子首先说,不义而富贵,也就是不通过正义的渠道取得的富贵,他是看不上的,对他来说,那就是浮云。

也就是说,孔子是不反对发财的,但是前提是要正义。

如果通过正义的渠道,没有发财,那么呢,我也不难过,就是这个名,怎么办呢?那就接受,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那我就安贫乐道。每天过个接近温饱的日子,我也就心满意足了,因为,我属实努力了,对得起自己了,但是没成功,那我还伤心什么呢?

4、成功好比一道菜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孔子说:「我并不是生来就有知识,而是喜好古代文化,勤奋学习得到知识的.」

在广大学生和老百姓的心目中,孔子简直是神一样的存在,什么都懂,什么都明白,简直是个行动的活字典,刚出版的《万事不求人》。

可能有人就问孔子了,老师啊,你真是个天才。

那孔子就傲娇了,孔子就说了,什么天才啊,人家虽然是个天才,但是我也不是一生下来就什么都知道的。我是因为热爱传统文化,并且努力勤奋学习才成长成今天的孔子的。不要老说我天才,我勤奋努力的事,你们也要记住。

其实孔子这里提到的三点,我们还是应该注意下的,成功好比一道菜,天才,兴趣,努力,这三样必不可少,不管学什么,这三个因素都十分重要。

5、狗血新闻看多了伤脑

子不语:怪,力,乱,神。

孔子不谈论:怪异、暴力、悖乱、鬼神的事情。

我们一定要注意,孔子一直是以公务员和教师的身份出现的。而不是从事专业学术研究的学者。那么公务员和学生,你接触的就是普通老百姓和学生,这些人需要你有正常,平和,安定的手段交给他们经验和知识,告诉他们怎么思考问题,看待问题。所以,那些怪力乱神的事,少说。

所谓怪,就是奇怪,什么三个蛤蟆有十二个眼睛之类的新闻,力就是暴力,什么集体群殴伤亡惨重之类的,乱,就是悖乱,什么八十岁的儿子认了个十五岁的干妈啊,神,就是鬼神,什么夜行遇鬼之类的。这些事,如果你是个灵异事件研究专家或者是个什么社会治安专家,那你必须研究,但是没有必要普及。搞得人心惶惶的。顺带吐槽一句,现在我们的新闻,好像都是这些东西哈。

6、三人行,必有我师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缺点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像他们一样的缺点,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这段话大家都非常熟悉,但是很少能有人读懂孔子的傲娇。接下来我安利一下这段话的正确的打开方式。

孔子对学生们说:几个人一起走路,里边一定会有值得我们学习的「老师」。

但是,你注意,孔子可以说得上是那个时代最有学问的人了,而走路的那几个人不一定是个什么鬼,孔子为什么这么说呢?可能孔子的学生们也有这个疑问。

7、中庸之道到底有什么好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孔子说:「中庸这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大家已经是长久地缺乏它了。」

这句话很简单,关键读完了之后,我们就想问,这个中庸到底是什么东西?儒家经典中专门有一篇就叫《中庸》,论述的就是什么是中庸。那么到底什么是中庸呢?读完了你也不明白。比如,有人这么解释「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我不知道你们怎么样,反正我读完了我也还是懵逼。

其实,没有必要理解什么是中庸,你就拿它当个西瓜,当个菠萝蜜都可以,孔子的意思就是,有一种非常美好的品德,现在已经失传了,你们都不知道了?你们想学吗?想学的话,就听我的,我就交给你,至于这个东西是叫中庸还是左庸还叫右庸,往前庸还是往后庸,意义不大。

8、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

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这种人,就是要自己站住脚、发展强大了,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住脚,慢慢发展强大起来;自己过得好了,也要帮助别人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从而推己及人,这就是实行仁德的方法了。」

这段话吗,比较能够概括什么是孔子天天叨咕的「仁」,什么叫「仁」呢?人就是啊,要有爱人之心,在关怀自己的基础上,也能把这份爱心,力所能及的推广到别人身上。

子贡问老师,老师,你说如果有个人,他能把自己的财产分给百姓,周济大家,这种人算不算是仁德。

孔子就说,娃啊,这是神啊,这是圣啊,这是神圣啊。这一点,尧和舜都不能完全做到啊。老师告诉你什么是「仁」:就是要自己站住脚、发展强大了,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住脚,慢慢发展强大起来;自己过得好了,也要帮助别人一同过得好。那怎么样才能实现仁德呢?很简单啊: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从而推己及人。

9、说实话也是一门学问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答。孔子听说了就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样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叶公向子路打听:你老师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这个子路啊,平时不让他说的时候,他天天嘚吧嘚嘚吧嘚一直说,真有人问他了,他又不说了。

孔子听说了这件事了,孔子就对子路说:傻狍子啊,人家问你,你怎么不说呢?老师知道你的意思,说的太好吧,人家说你显摆,说得不好吧,人家还会笑话我们师徒两个。来来来,老师现在就告诉你应该怎么形容老师。

要是再有人问你,你不要说别的,你就说老师有一个优点:努力,你说老师努力的啊,都忘记吃饭了,忘记忧愁了,忘记衰老了,每天很努力,很开心,很快乐,是个努力干活还不磨人的小老头,这样的话,既表扬了为师,还不显得谄媚,记住没,狍子,下回有人问,你就这么说。有时候,说实话也是一门学问。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61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