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痤疮医院哪个好 https://m-mip.39.net/fk/mip_9306248.html在很多人看来,我国生活的最高境界应属中庸的生活。林语堂先生在《谁最会享受人生》中,深刻地剖析了中国人的生活模式,提出要摆脱过于烦恼的生活和太重大的责任,实行一种中庸式的、无忧无虑的生活哲学。林语堂先生说:“我相信主张无忧无虑和心地坦白的人生哲学,一定要叫我们摆脱过于烦恼的生活和太重大的责任。”但这也不是叫我们完全逃避人类社会,最崇高的理想就是一个不必逃避人类社会和人生,而本性仍能保持原有的快乐。中庸的生活,就是指一种介于两个极端之间的有条不紊的生活。这种中庸精神,在运动与静止之间找到了一个完全的均衡。有人认为,理想人物应属一半有名,一半无名;懒惰中带用功,在用功中偷懒;穷不至于穷到付不出房租,富也不至于富到完全不做工,或是可以称心如意的资助朋友;钢琴也会弹,可是不十分高明,只可弹给知己听,而最大的用处还是给自己消遣。古玩也收藏一点,可是只够摆满屋子的壁橱;书也读读,可是不能用功:学识颇广博,可是不成为任何专家…总而言之,这种生活当为中国人最健全的理想生活。更有不少人认为,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是从中庸被我们活用以后的事。“中庸”成了一个有识者必争的“制高点”,抢到了无往而不胜;丢掉了,处处被动挨打。中庸好比是圆心,从它出发,到圆周的任何点上距离都相等,随时可以变换立场,化敌为友,左右逢源:站在圆周上,左半圆的激进派以它为矛攻击对手,右半圆的保守派以它为盾保护自己,天下最锋利的矛遭遇天下最坚固的盾,一点也不“矛盾”,反倒奏出了悦耳和谐的乐章。美国作家房龙曾提到《论语》中的灵魂思想一中庸。他说:“他(孔子)向几亿中国人传授了一种日常生活的哲理,那种哲理一直在过去年中影响着他们的子孙后代,并且至今如从前一样至关重要,一样可行。对于中庸之道的误解由来已久,在误会面前人云亦云,纯粹地抗拒或者毫无原则地接受都是不符合中庸之道的。我们要带着批判的眼光重新体悟儒家先哲们的思想,这样我们就会发现,“知其两端而用其中”的中庸之道确实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生和处世的最精深的智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64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