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几乎所有人都听说过,但什么是“中庸之道”?很多人却并不清楚,今天就简单的说说中庸之道。
要说中庸之道,就要从儒学的创始人孔子开始说起。
孔子年轻的时候是礼仪官,掌管着为民祈雨,为国祈福的祭祀大事。后来儒家学的“儒”是什么?把“儒”字拆开来看,单人旁就是一个人,右边的上面是一个雨,下面是一个而,而字实际上是个香案,连在一起的意思就是:一个人站在一个香案旁边,祈祷老天爷下雨,所以儒本身就有祭祀祈福的含义。
祭祀,祈福,是孔子的工作,所以孔子推崇礼仪。如果大家都不尊礼,都不遵守乐制,他就会失业。
在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把古人想得太伟大了,因此也把理论的问题搞得太玄乎。各种推论层出不穷,到最后根本就搞不清谁真谁假。
有些事情其实很简单:孔子再伟大,他也是一个普通的人,有一大家人要养活,如果失业了,没有工作了,一家人的生活怎么着落?因此他推崇礼乐,希望保全工作。
有人说,孔子不当礼仪官,可以当老师啊,他不就是千百年来最伟大的老师吗?这种说法并不成立。孔子开馆教学,是他的思想成熟之后的事情,在他的思想没有成熟之前,没有人会跟着他学习。还是那句话,孔子再伟大,他也是个普通的人,有一个成长的过程。
但是从根本内容上来看,礼的本质是心怀敬畏,所以也叫敬礼。心怀敬畏才有礼,有礼就有仪式,所以又叫礼仪,仪就是仪式。也就是说,礼的核心是敬,形式是仪。
礼同理,理就是道理,规则。敬礼,也就是尊敬这个道理。礼仪,也就是尊敬这个道理的仪式。那么孔子所讲的道理是什么呢?是人伦。人伦就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关于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的道理,就叫伦理。
人从一出生就处在一定的人际关系当中:母子,父子,兄弟,姐妹,到社会上有朋友,同学,君臣。任何人都是处在一定的人际关系当中的。如果一个人孑然一身,不处理任何人际关系,那么他就是绝对孤独的,也是无伦理的。无伦理往往和无道德连在一起使用,叫作毫无伦理道德。
人和人的关系叫伦,关系之中应该遵守的道理叫理,所以叫伦理。所以孔子说的礼乐,在很大程度上是尊重人伦之礼。
再进一步,刚才说了,礼的核心是敬。怎么做到敬呢?也就是不妄动,不出格,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心怀敬意。
不妄动、不出格,就是中,站在格子中间,才不会出格。
所以,儒学在孔子哪里就已经有了“执中而敬”的意思。
执中而敬,只是心怀敬畏,是虚的,那是最初的阶段。
我们心怀敬畏地看着天,不能一直这么看着啊,要吃饭啊!
所以要进一步,我们那么尊敬天,所以要学天。
也就是说,敬之后要用。
到汉朝,董仲舒提出“人事法天”。也就是人不仅要敬天,还要把天的的运行规律运用到人的身上,到这个时候,“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才开始深入人心。
人事法天,是对“执中而敬”的进一步深化,但是还没有停止。
天是怎么样运行的?稳定,矫健,踏实,不偏不倚,刚正不阿,这些都是“中”的内容。到这里,“中”的内容更加丰富。
那么,与中在一起使用的“庸”又是什么呢?
庸,最开始指一种平常、普通的体力劳动,这种劳动日积月累,就可以建立功勋。因此,庸,既有踏实工作的意思,同时也有功劳的意思。所以,中庸思想的整体意思就是:脚踏实地,不偏不倚,日积月累,最终可以成就功业,获得荣耀。这就是中庸之道的核心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