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足三达德,方行中庸道

03:54

*节选自《群书治要?礼记》第十七集*

(全文共个字,阅读需3分钟)

下面我们回到《中庸》。看下面一句经文。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至”是达到极点,“鲜”是罕见稀少,但是也不是没有。魏征先生在节选《群书治要》时,还节选了郑玄的注解说:“中庸为道至美,故人罕能久行之者。”中庸之德,至善至美。很少有人能够长久地行在中庸之道上。孔颖达《礼记正义》也说,说:“‘民鲜能久矣’者”,对于这句话解释是讲寡能长久而行,很少有人能够长久的行于中庸之道。

这一节,其实是引用自《论语》的《雍也》篇,但是经文略有不同。我们看《雍也》篇,经文说:“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中庸之德是达到了极点,这个极点是指无过无不及,是可常行之道。中庸之德达到了极点,世间能行中庸的人稀有难逢,已经很久了。

孔老夫子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呢?因为孔子所生活的年代,那个时候是春秋末年,圣教衰微,礼崩乐坏,天下大乱。春秋共年,在这年间,如果我们只计算大的诸侯国,有八百诸侯国。如果是连小的诸侯国都算进去,那就是不计其数。比如说像周公当时辅佐成王的时候颁布《礼乐》,有诸侯国来朝拜周成王。但是春秋的时候,尤其是到了春秋末期,社会动乱就更加严重了。司马迁在《史记》,在他的自序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他说:“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所以孔老夫子目睹此景,因此感慨万千,发出了喟然一叹。少有人能够长久地行于中庸之道。而且世间能行中庸的人稀有难逢,也已经很久了。中庸,是大本达道,所以至善至美。能行中庸之人,必须是具有真实的智慧、真实的仁爱、真实的勇略,这智、仁、勇三达德具足,方能行中庸之道。

*内容来源《群书治要》学习网*

小故事大智慧学习传统文化利己又利他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6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