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对维护社会的安邦起着一定的作用,治国平

茶对维护社会的安邦起着一定的作用,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也在其中“和”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为“相应也。从口。禾声。”协调,和谐之意。《广雅》认为“和,谐也。”君子厚德载物,以“和”作为本体思想与客体世界接触的包容之心。《国语》则有“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儒家的中庸之道在于和,人道的体现就是在天人合一的基础上。王旭烽的茶文化创作对“和”有着独到的理解,“中国茶文化中的‘和’字,并非与口本茶道‘和、清、静、寂’中的‘和’字相重叠,从文化继承而言,口本茶道的‘和’来自于禅,而中国茶文化精神的‘和’则来自中国的儒家精神。儒家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人的精神支柱。儒家精神是如诗事物,以礼、义、仁、忠、孝等为核心,而这些核心没有一样是离在王旭烽的茶世界中,正是包裹着“和”才有茶人精神的宣扬,“和平,中国茶人精神的内在核心;平和,中国茶人表现和平精神的外在形式。”秉着和平的理念,茶人在面临生死枚关之时,都是一派慨然,毫无惧怕之意。王旭烽执着于茶文化的宣扬,追根究底,是认同茶文化。年末,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王旭烽被调派杭州西南郊外的双峰村的中国茶叶博物馆筹建处工作,在参与茶博馆的筹建工程中,对茶的再次发现,促成了她想要更深入了解茶的机缘。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人三部曲》中,王旭烽一直多次强调茶圣陆羽对茶的赞美之词。嘉,美好。茶本身赋予的美好之意被历代文人骚客交相流传,一杯清茶,就能放松心绪,抛开一切七情六欲的杂念,沉浸在茶世界的美妙,清心带来静心,静心即可享受平和的心境。正是茶的舒缓,抚平了世人在浮躁世界里的疮痍。茶,在中国人的眼里,本是寻常之物。然而,茶人却在品饮的过程中体悟了非比寻常的境界。而在杭州这个充满了故事的地方讲述着杭氏茶人的家族变迁,则是有着作家自己的写作考量的。王旭烽曾在一次访谈中这样提到她的茶文化写作关于地域性与茶文化之间的关系,“一道中华茶历史和现状的文化风景线,主要侧重在南方,有其在江南;一部从年以来至今的杭州地方史,主要侧重在较为重大的历史事件和民风民俗、尤其是茶俗上;一个江南土著茶叶大家的百年命运史。”将华茶的近代发展轨迹的背景置于江南水乡的杭州,茶文化的精神折射在作家虚构的人物当中,他们身上闪现的精神光辉是对茶精神信念的坚守。在有着明显地域文化的映照下,作家有意串联茶文化与杭州地方史的同生共荣的关系,历史决定了茶文化的发展,而地域性则延续了茶文化发展的丰富性。那么,现在我们重新审视这些人与事,则会更加深刻地体认作家想要表达的精神内蕴即“内在的和平的信仰,以体现和平信仰的外在的平和的生命状态。”弃武尚和的和平信仰,则是蕴含在茶文化中的文化魂。在江南一带,茶馆的星罗棋布,则显示江南吴越文化“柔和”的一面。《南方有嘉木》里,提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解决纠纷的“吃讲茶”。“所谓吃讲茶,本是旧时汉族人解决民间纠纷的一种方式,流行在江浙一带。凡乡间或街坊中谁家发生房屋、土地、水利、山林、婚姻等民事纠纷,双方都认为不值得到衙门去打官司,便约定时间一道去茶馆评议解决,这便叫做‘吃讲茶”。“吃讲茶”也是要按照规矩来的,“按茶馆里在座人数,不论认识与否,各给冲茶一碗,并由双方分别奉茶。”和气为上,心平气和地解决矛盾纠纷,又不失脸面。忘忧茶庄与股东选择吃讲茶的方式解决商务纠纷,杭天醉的茶者风范展露无遗。由此观之,茶的功能在维护社会的安邦起着一定的作用,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也可以在小小的茶叶上得到体现。王旭烽心向往之的茶文化是有着生命重量的沉淀,周作人在他的散文小品中也有提到茶文化,在他的笔下,茶是闲适之时的陶冶之物,略带着着文人雅士的矫情之感,并没有像王旭烽那样真正融入茶的世界,真正读懂茶文化的精髓。而散文的文体风格在涉猎茶文化的深度尚不足,因此,王旭烽的长篇小说的创作则在这个方面填补了茶文化的空缺。正是这份生命的沉淀,在茶文化的历史关照下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平的真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677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