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第2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地址 http://www.xuexily.com/Search.asp?Field=Title&keyword=%B1%B1%BE%A9%B0%D7%F1%B0%B7%E7%D2%BD%D4%BA%B5%C4%B5%D8%D6%B7%D4%F5%C3%B4%D7%DF
#儒学#

《大学》第2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此为《大学》三纲领。“明明德”与“亲民”,只是分一个内外人我,最后以“止于至善”做总结。先分疏,再贯通内外,合于一贯之道。

《大学》三纲领以“明明德”为始,前一个“明”作动词,表示功夫,“明明德”即是“诚意”,《中庸》所谓“自明诚,谓之教”。后一个“明”字,意味着光明为自家德性本具,“明德”为心之本体,不假外求,《中庸》所谓“自诚明,谓之性”。

君子修学,通过做“明明德”工夫实现前后两个“明”字合二为一,就是“止于至善”,就是孟子所谓尽其心、知其性。

朱子注曰:“明,明之也。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

《大学》连用两个“明”字,暗示“明明德”须向内用功夫,不可向外袭取。

《大学》曰:“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物有本末”上承三纲领,“事有终始”下启八条目。从内外本末分疏出三纲领,从终始先后分疏出八条目。

然《大学》分疏出三纲八目不过是为了接引后学而方便设教,后人研读《大学》,如不能透过文辞来领会义理,贯通本末终始,就会陷于支离决裂。

朱子曰:“修身以上,明明德之事也;齐家以下,新民之事也”。朱子改“亲民”为“新民”,阳明先生主张遵从《大学》古本,“亲”字不须改动。阳明先生曰:“‘亲民’犹孟子‘亲亲仁民’之谓,亲之即仁之也”。

“明德”为心之本体,通过做“明明德”功夫而复其本体,去其私欲之蔽,通透内外人我之间隔,而复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仁,故“明明德”与“亲民”只是一事。“明明德”既是内圣功夫,也是外王事业。

阳明先生之所以不同意改“亲民”为“新民”,正是要以“明明德”工夫来统率三纲领八条目,让三纲八目合于一贯之道。

《传习录》89条,阳明先生曰:“自‘格物致知’至‘平天下’,只是一个‘明明德’,虽‘亲民’,亦明德事也。明德是此心之德,即是仁。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使有一物失所,便是吾仁有未尽处”。

《大学》八条目,先从“明明德于天下”追溯到“致知格物”,再从“格物致知”按照先后次第过渡到“治国平天下”。可见,“平天下”即是“明明德于天下”。依此类推,“修身”“齐家”“治国”分别是明明德于身、明明德于家、明明德于国。

日新之谓盛德,富有之谓大业。外王事业有大有小,齐家、治国、平天下,均是“亲民”事业,而“亲民”便是“明明德于民”。所谓大人之学,只是自“明明德”逐渐涵养扩充到“明明德于天下”,故阳明先生曰:《大学》工夫即是明明德。“明明德”既贯通三纲领,也贯通八条目。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7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