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们讲完了“格物、致知、诚意”,接下来就要讲「正心」了。《大学》原文里说:“欲正其心,先诚其意。意诚而后心正。”
那「正心」是什么?心正又是个什么样的状态?
「正心」就是心之本体的状态,也就是悟道的状态,也是“格物致知”最终要达到的地方。
这个‘正’不是正邪的正,不是说一个人有正气的意思。如果认为是正邪,则有善恶之分,那么就还有分别心的存在,是二不是一,即非道也。
王阳明说:“正心则中,身修则和”。这个‘正’是‘中正’的意思,也就是后面的“中庸之道”。
有人可能会有疑惑,‘中’不是与‘边’相对吗?岂不还是有分别的二?
要明白,善与恶是两边,无善无恶即是‘中’;长与短是两边,不长不短即是‘中’。
咋一看,这不是再说‘有与无’的关系吗?有与无还是对立的二啊?
有善即取善一边,那就忽视了恶这一边;有恶即取恶一边,那就忽视了善这一边,这种有与无还是相对的二。
而中是没有‘有’,也没有‘无’。是两边合二为一,是不取两边,混同如一,没有彼此之分,万物一体。
就人而言,‘中’就是心之本体如如不动,不生起对立分别是念头。不动心,则情绪不生。
如果,这么说还不能理解「正心」就是‘中’,那我们来看看《大学》原文: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中庸》里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意思就是情绪未发时,就是‘中’。
而这里的“忿懥、恐惧、好乐、忧患”也是情绪,身有所忿懥、恐惧、好乐、忧患,则不得其正。说明这些情绪发出来了,就失去了中正。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