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夜辰·河南郑州
编辑/渝夫·天津河东
何为快乐?追求不同,快乐各异;境界各异,快乐不同。
真正的快乐,不是物质的丰富和满足,而是精神的富有与自由。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dān)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杨伯峻——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李泽厚——孔子说:“真有贤德啊,颜回。一盒饭,一瓢水,住在破巷子里,别人经受不住那忧愁,颜回却不改变他的快乐。真有贤德啊,颜回。”
钱穆——先生说:“怎样的贤哪!回呀!一竹器的饭,一瓢的水,在穷陋小室中,别人不堪其忧,回呀!仍能不改其乐。怎样的贤哪!回呀!”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话跟妙语一样,每次念起来都觉得朗朗上口,反复念的话,还能祛除杂念、清心静气。箪,古代盛饭的竹器。瓢,古代舀水的器具,葫芦劈开去瓤。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这三句话点出了人类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一碗饭、一口水、一个屋,全了!人能够活下去,不就是这点事。人们觉得处于这样的环境,实在是苦闷忧愁,可颜回恰恰是“不改其乐”。
为什么是“不改其乐”?这说明颜回一直处于这样的快乐之中。什么快乐?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习圣人之道的快乐。为什么说不改?我理解,一种是以前处于中贫,现在沦落到赤贫,仅够糊口了,即便这样,颜回还是心无旁骛、安贫乐道;另一种是以前本就赤贫,现在学道已经有成,本事越来越大,关系越来越广,名声也越来越大,已经具备一鸣惊人的实力,随时可以获得功名富贵,可是他仍然心无旁骛、安贫乐道。
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有人说,这话太正确了,我就是这样啊!我学习不是为了别人,完全是为了自己,十年寒窗苦读,换来出人头地、荣华富贵。可什么才是真正的为己呢?资本社会,人的欲望受金钱裹挟,吃点可口的,穿点舒适的,这还好理解,毕竟舒服了身子,可动辄数十万、百万的名表、名车、名包,这于生活何益呢?说白了,还是为了那点高人一等的虚荣心。这归根到底还是为人。而颜回之乐,才是真正的心灵之乐,悟道之乐。为己,还是为人?有个简单的检验标准:能否独乐乐!
颜回之乐,说起来很简单,可做起来很难。说很难,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就已经难了,但这点还是有人能做到,毕竟古今有许多主动舍去家业、隐居修行的人,也有许多被迫终生在贫穷里挣扎的人,有些苦,只要不死,忍着忍着就过来了。真正的难,是乐道之难。这样看,箪瓢陋巷只是表象,在这样的环境下修道难。试想,如果颜回家财万贯、权势熏天、锦衣玉食、莺歌燕舞,在这样的环境下仍能“不改其乐”,这是不是更厉害呢?所以,体悟颜回之乐,不能把心思放在箪瓢陋巷上。《中庸》讲,“素富贵安于富贵,素贫贱安于贫贱”,这才是正道。
钟博士讲解说到《大学》里“仁者以财发身”,财本身没有好坏,仁德之人,用财来助人修德。现实里,人们却多是“以身发财”,学习为了发财,透支身体为了发财,行善也为了发财。
颜回箪瓢陋巷之乐,只是颜回的体悟处。蕅益大师说:“乐不在箪瓢陋巷,亦不离箪瓢陋巷。箪瓢陋巷,就是他真乐处。”我们学习颜回,不必刻舟求剑,关键在于寻找到自己的真正乐处,也许在孝亲,也许在富贵,也许在爱情,也许在友情,也许在家庭,也许在功业……
夜辰,本名张烨琛,“80后”,生于鹿城,军装在身,奔走四方;以劳作砺志,以读书修行,以文章会友,涵养心智,求索人生,现已出版多部个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