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前几篇,中华传统文化中仁礼智恕

北京专科手足癣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8833423.html

中华文化中,对德的系统论述,从春秋时期管仲提出的“四维”开始,“国有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

孔子将仁与礼、义一起描述,并提出智、仁、勇三达德。“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孟子将孔子的“仁、义、礼”与“智、仁、勇”结合为“仁、义、礼、智”。“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西汉董仲舒将其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夫仁、谊(义)、礼、知(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常”即是说,这五种德应当是恒久不变的。在之后的多年,“五常”一直是传统文化中最基本的道德准则。

至宋代时形成“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旧八德,清末民初孙中山、蔡元培等提出了“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新八德。

我本人以“五常”为核心,并结合当前的社会要求及个人心得,简单诠释“仁、义、礼、智、信、孝、忠、恕、廉、耻”这十德。前面几篇文章已经写了“义、信、孝、忠”等德,接下来写剩下的六个德目。

其一、仁

在人类的文明史上,孔子第一次揭示了人的本质。那就是“仁”,人与禽兽的区别是人有仁爱之心。孔子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意思是说,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爱自己的亲人就是最大的仁。

众所周知,“仁”是中华文化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道德准则,是其他道德的基础。朱熹说:“百行万善总于五常,五常又总于仁”,朱熹的弟子陈淳说,“仁者,心之全德,兼统四者”。

有人统计,“仁”这个字在孔子之前的文献中仅出现过几次,但在《论语》中出现过次。在孔子的言论中,“仁”有多种含义。孔子在与弟子的对话中,对于仁的回答都是非常具体的。他会根据每个人不同的情况,告诉他什么是仁。

“仁”最经典的含义,是孔子回复颜渊的“克己复礼为仁”和回复樊迟的“爱人”。即,“仁”的核心要求是爱人,但是要符合礼的标准。

但儒家的“仁爱”并非墨家无差别的“兼爱”。墨家学派的夷子说,“爱无差等,施由亲始”,你能把别人的老婆像自己的老婆一样去爱吗?孟子骂道,“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现在,这种人叫“圣母婊”。

儒家讲究的是“爱有差等、礼有尊卑”。孟子的观点是,“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意思是说,先要爱亲人,然后才是爱他人,爱万物。这正如《孝经》所言“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

所以,亲人之间、朋友之间、同事之间、路人之间,“仁”的含义是不同的。亲人之间,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朋友之间,情同手足,肝胆相照;同事之间,风雨同舟,荣辱与共;路人之间,与人为善,宽以待人。

其二、礼

“礼”的繁体字是“禮”,“禮”字原本是“豊”,“豊”是古代祭祀时所用的礼器。《说文解字》上说,“豊,行禮之器也”,后来增加“示”偏旁,以示区别。“禮”指的是祭祀的仪式,用珍贵的器物祭祀上天或祖先,表示对感谢和尊重,并祈求护佑。所以,“禮”的核心含义就是尊重。

插图丨FREEPIK

“礼”的讲解在传统文化特点中有详细的诠释,即“亲亲尊尊”这一部分,此处略。

其三、智

知识的“知”和智力的“智”在古代是一个字,先有“知”字,后有“智”,“知”是“智”的通假字。孔子将“智、仁、勇”并举,一起纳入道德范畴,《中庸》将其称之为“三达德”。之后,孟子又将“仁、义、礼、智”罗列在一起。到了汉代,董仲舒将“信”补入其中,成为儒家“道德五常”,“智”位列其中。

如何理解“智”?“知者不惑”;孟子说,“是非之心,智也”。看来,这“智”的意思就是能够明辨是非,从而不惑。那么,以什么标准来明辨是非呢?孟子说,是仁义,即“智之实,知斯二者(指仁与义)弗去是也”,“智”的实质,是辨别行为不能偏离仁义之德。

比如,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孔子认为,要重视对老百姓的道德教化,敬鬼神但不依靠求神问卜来做决定,而是靠道德约束,这就是“智”了。这是我参考张岱年教授的观点所翻译的,可能和大部分人的理解区别较大。

可见,依靠内心的道德,而不是眼前的利益或膨胀的私欲来做决定,这才是大智慧。

其四、恕

子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孔子问子贡说,你以为我的学问是博闻强记得来的吗?子贡说,难道不是吗?孔子说,非也,我是有一个中心思想贯穿其中的。但孔子并没有说这个中心思想是啥。后来孔子又和曾子提到这个话题。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孔子说,曾参啊!我的学说贯穿着一个中心思想。曾子说,我知道。孔子本来或许是想跟曾子进一步展开说说,但他看曾子一点也不谦虚,就出去了。有同学问,这个中心思想是啥?曾子认为是“忠”和“恕”。

何谓“忠”?中人之心,尽力为人谋,谓之“忠”;何谓“恕”?如人之心,我心如他心,谓之“恕”。这是我查阅很多资料,在前人的基础上所总结的定义。不过,后来当我看到朱熹对“忠”和“恕”的定义时,我认为朱熹老人家的定义更为经典,“尽己之心为忠,推己及人为恕”。

但孔子所说的是一个中心思想,而曾子回答的是两个。曾子的答案对吗?能否说中一个?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请教孔子,说有没有哪一句话可以终身践行?孔子的答案是“恕”,这应该就是孔子“吾道一以贯之”所说的一个中心思想。孔子对“恕”的解释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说,你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也不要让别人去做。

朱熹对“恕”的定义是“推己及人”,这里面的“人”应该不仅仅指人类,还包括“物”,比如程颐对“恕”的定义就是“推己及物”。

不管是“推己及人”还是“推己及物”,都要换位思考,用自己之心去体会他人之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也就是将心比心的意思,这不就是现在人们常说的“同理心”的概念么,也称之为“共情”能力。善解人意的人最受欢迎,靠的就是“共情”能力。

孔子将行,雨而无盖。门人曰:“商也有之。”孔子曰:“商之为人也,甚吝于财。吾闻与人交,推其长者,违其短者,故能久也。”

孔子将要外出,天下起了雨,却没有伞盖。有弟子说,子夏有,要么借来用吧?孔子不同意,他说,子夏惜财,不借不好,勉强借了心里又难受。与人交往,推崇别人之长,掩饰别人之短,这样才能长久。

可见,“恕”是人际交往的基础和必备能力。这个能力可以让自己在各个领域中如鱼得水,就是要做到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

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

鲁国郊外飞来一只海鸟,鲁侯将这只鸟接到太庙,敬酒,奏乐,喂肉,这鸟儿眼花心悲,也不吃肉也不喝酒,三天就饿死了。这是用养活自己的方式来养鸟,而不是用养鸟的方式来养鸟啊。

不懂得换位思考,不考虑鸟该吃啥,自己吃啥给鸟吃啥,鸟当然活不成了。

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各种矛盾或误会的产生,往往就是因为不能换位思考。一个无法洞察客户需求的人是无法做成生意的,一个不能理解别人感受的人是无法交到朋友的,一个只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人是偏激的,一个只知道维护自己利益的人是自私的。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恕”之德非常重要,它是人们相互理解、相互协作的基础,这是孔子为我们中华民族,也是为人类提炼出的一道人际交往的黄金法则。正如孔子所说,“恕”需要终身行之。

其五、廉

何谓“廉”?“廉”的基本涵义就是廉洁,不贪。廉常与清、正、洁等一起连用,如清廉、廉洁、清正廉洁等,寓意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之意。孟子说:“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意思是说,在可以拿、可以不拿的情况下,如果拿了,就有损廉洁。这是一个多么高尚的情操啊!这或许就是孟子心目中“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这样的境界吧。

为什么要“廉”?

管仲率先把“廉”德上升到关系国家兴亡的高度加以强调,管仲认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中山装衣服前脸的四个兜就分别代表礼、义、廉、耻。晏子说,“廉者,政之本也。”欧阳修说,“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俗话说,“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廉则光明磊落,可养浩然正气。正如明代《官箴》所言“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

如何做到“廉”,最重要的是两点:

①不义之财不取。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意思是说,以不正当的手段所取得的富贵,对我来说如同天上的浮云,终将散去。

插图丨FREEPIK

但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高风亮节。明代思想家薛瑄说,“有见理明而不妄取者,有尚名节而不苟取者,有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者。”薛瑄所分的三种类型,“有见理明而不妄取者”是“不能腐”,“有尚名节而不苟取者”是“不想腐”,“有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者”是“不敢腐”。不管是哪一种类型,总之,不取不义之财。

俗话说,“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历史上有一个“四知太守”的故事,原典如下:

时震年已五十馀,累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者!”密愧而出。

大概的意思是说,东汉人杨震升职赴任时,途中遇到曾经推荐过的荆州茂才(秀才)王密担任昌邑县令。王密夜里怀揣十斤黄金送给杨震。杨震说:“老朋友我了解你,你却不了解我,为什么呢?”王密说:“夜里没有人知道。”杨震说:“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么能说没人知道?”王密惭愧地走了。

②节制欲望。

人的欲望是一个无底洞,永远不可能得到满足。荀子说,“欲虽不可尽,可以近尽也;欲虽不可去,求可节也。”大概的意思是说,欲望虽然没有尽头,却可接近于尽头;欲望虽然不可去除,但却可以节制。

如果能够节制欲望,就能够做到庄子所说的境界,“虽富贵,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意思是说,虽然富贵,但不会因奢侈的享受而伤害身体;虽然贫贱,也不会因贪图私利而累坏身体。

其六、耻

何谓“耻”?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朱熹注曰,“耻者,吾所固有羞恶之心也。存之则进于圣贤,失之则入于禽兽,故所系为甚大。”可见,“耻”就是人们所固有的羞恶之心。

朱熹《孟子集注》

哪些情况会带来耻辱之感?落后于人为耻,被人欺凌为耻,违背道德为耻,违反道义为耻等,还有声闻过情为耻。孟子说,“声闻过情,君子耻之”,意思是说,声望超过实际,君子当以为耻。

为什么要知耻?

其一、孟子说,“无羞恶之心,非人也”。“羞恶之心”就是耻,耻是区别人与禽兽的标志,是做人的根本。人一旦丢失廉耻之心,就不是一个不合格的人。没有羞耻心的人,有词语是这样形容的,不知廉耻、恬不知耻、厚颜无耻、卑鄙无耻、无耻下流、寡廉鲜耻、没脸没皮等等。

但大家不要把“脸皮厚”和“不要脸”混为一谈。“脸皮厚”貌似贬义词,但现在多指人内心强大,能够经受住失败的摔打,面对质疑或嘲笑毫不动摇,具有不屈不挠的精神;而“不要脸”则是骂人的话,指的是不知羞耻为何物、毫无道德底线的行为。

其二、欧阳修说,“不耻,则无所不为。”没有廉耻之心,意味着一个人已经放弃了道德良心,无法无天,为所欲为,无恶不作。所以,《淮南子》上说:“民无廉耻,不可治也。”

其三、孔子说,“知耻近乎勇”。意思是说,一个人只有懂得羞耻,才能奋发图强,一雪前耻。孟子说,“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意思是说,不以不如人为耻,怎么能赶得上别人?近代中国,百年耻辱。中国人卧薪尝胆,前赴后继,赶走了侵略者,建设了新中国,走上了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

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没脸没皮枉为人。孟子说,“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意思是说,人不可以不知羞耻。从不知羞耻到知道羞耻,就可以免于羞耻了。

本期参考资料:

1.《管子·牧民》

2.《中庸》

3.《论语·子罕篇》、《论语·颜渊》、《论语·雍也篇》、《论语·卫灵公》、《论语·里仁》、《论语·述而》

4.《孟子·公孙丑》、《孟子·告子上》、《孟子·尽心上》、《孟子·滕文公上》、《孟子·滕文公下》、《孟子·离娄上》、《孟子·离娄下》、《孟子·尽心上》、《孟子·公孙丑上》

5.《汉书·董仲舒传》

6.《朱子语类》,《四书章句集注》,朱熹

7.《北溪字义》,陈淳

8.《孝经·圣治章》

9.《说文解字》,许慎

10.《二程遗书·卷第十一》

11.《孔子家语·致思篇》

12.《庄子·至乐》、《庄子·让王》

13.《中国国学传统》,张岱年

14.《资治通鉴》,司马光

15.《月川语录》,曹端

16.《五代史·冯道传》,欧阳修

17.《晏子春秋·内篇》

18.《荀子·正名》

19.《从政录》,薛瑄

20.《淮南子·泰族训》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2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