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难,糊涂亦难,由聪明变糊涂更难生命

“聪明难,糊涂亦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

——郑板桥

何为聪明?何为糊涂?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见解吧。俗人眼中的聪明,乃机关算尽、精打细算、思前想后、荣辱得失,算计的头头是道,无一分只差,殊不知,这样的聪明算机了别人,也失去了自己,乃小聪明也。

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愚蠢的人。头脑不灵活,傻里傻气,缺心眼儿,处处被所谓聪明的人玩弄于股掌之间,却不自知,没有信念也没有追求。

而板桥先生所说的“糊涂”,是一种由聪明转入的糊涂,乃是一种修为,一种气度,一种大智慧,一种顿悟后的看开、放下。

儒家发现了糊涂,取名为“中庸”。

《中庸》一书出自孔子的嫡孙——孙伋(字子思)之手,《中庸》被称为“孔门传授心法”之书。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唯天下至诚,方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

与“天地参”是天人合一,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

儒家讲究“伦理五常”,推崇孝道。只有达到至诚、至善,方能合其道而行之。

儒家学说看似晦涩难懂,但如果去掉繁文缛节,层层剥开来看,也不难发现其核心,众望所归,万变不离其宗,最终达到的境界还是,“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天人合一的中庸之道。

道家发现糊涂,取名为“无为”。

道家思想的精华是“道法自然”,“大道无为”。

“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老子《道德经》

意思是:我并非真笨,而是故意示现的。不是糊涂,而是如水汇流,随世而转,但自己内心清清楚楚。一般俗人都想着高人一等,修道人却不以为聪明才智才是高人一等,给人看起来,反是平凡庸陋,毫无出奇之处。

同时也说明了修道人的行为虽是入世,但心境是出世的,不斤斤计较个人利益,给别人看成傻子。

普通人对任何小事都很精明,事事精打细算。但是我倒是笨笨的,混混沌电而内心却清明洒脱。

再者,一个修道人的胸襟也要像大海一样宽阔无际,容纳一切细流,容纳一切尘垢,然后自己的精神思想才能从种种拘限中超越出来。

俗人有俗人的生活目的,道人有道人的生活方式。道家讲“随缘而遇”,一切顺其自然,即使自己言行举止给别人非常看不起,也是自己的个性不会改变,虽然这种处事态度不同于常人,但我永守善道,目的就是回归到母亲的怀抱——道的境界中去。

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无为”的最终要求是遵循自然规律。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以无为的态度去作为,以不滋事的方法去处世,以平淡的心态去处理不平淡的事情。

佛家发现糊涂,取名“无我”。

佛曰:从忘我到无我,那就是禅心的显现了。

“无我”是一种智慧的境界,就是内心证得诸法空性,无有颠倒,无有挂碍,无有恐怖。要达到这种境界,有渐悟,慢慢通过修行到达的;也有顿悟型的,瞬间开悟得到的大智慧。

“无我”不是说没有我。而是去除了内心对我的执着,把我这个妄想破除了,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

善男子!若知我空,无毁我者;有我说法,我未断故。众生寿命,亦复如是。

——《圆觉经》

意思是:“我”本来是空的,只不过是地、水、火、风组合的假合体,假若能真正了知“我空”,我也空,法也空,谁毁谤你呢?没有我,他毁谤虚空啊!有人毁谤你,你起了嗔恨心,就证明你的我相存在。

你存了一个我相,你在那儿说法,就证明我相根本没有断。同时就可以知道,包括人相,众生相,寿命相都是这样。

儒家,道家,佛家……诸多门派,都发现了糊涂,并为之命名。虽各不相同,但万法归宗,最高的境界都合于“道”。

儒家讲:“天人合一,至诚至善”。道家讲:“道法自然,大道无为”。佛家讲:“法界藏身,万物同体。”

各家都对“道”做了解释,却都说“道”不可说,只能悟。可见“道”存在于无形,虽看不到、说不清,却无处不在。只有真正做到“糊涂”的人才能悟透,合其道而行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429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