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就是和谐之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所以中庸之道就是和谐之道,在内为中,在外为和,中庸是体,和谐是用。
中庸研究人与自己,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点。具体到《中庸》一书来说,它研究人与自己,人与家庭,人与天下国家,以及中庸与至诚,中庸与圣人五个问题,所以全文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中道与修身,从“天命之谓性”开始到“反求诸其身”。
第二部分,中道与齐家,从“君子之道”开始到“治国其如示诸掌乎。”
第三部分,中道与治国,从“哀公问政”开始到“不诚乎身矣”。
第四部分,中道与诚道,从“诚者天之道也”开始到“纯亦不已”。
第五部分,中道与圣人,从“大哉!圣人之道”到结束。
第一部分:中道与修身
中道就是天道,天性就是人性,天心就是人心,天道就是人道,道不远人,故中庸之道必与修身之道相契合,故而作者讲中庸之道,开篇就谈修身之道。接下来,第二部分谈中道与齐家。第三部分谈中道与治国。第四部分谈中道与至诚,性是天的道,诚是天的心,以诚用中,自然合天道。第五部分谈中道与圣人,圣人仿天道而成人道,圣人之道就是中庸之道。
第二部分:中道与齐家
中庸之道即和谐之道,和即中,家庭和谐重要的渠道乃孝。
道德乃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行为规范。中庸乃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中间点。孝乃父子之间联结的中间点。由父亲角度讲,慈乃中间点,从儿子的角度讲,孝乃父子之间的中间点。慈乃先天行成不待教而成,孝非先天所有,故待其教而后成,故齐家内容大多强调孝道,慈道与孝道则次之。
孝乃家庭达到和谐之唯一途径,推而及悌道慈道,孝乃齐家之本,为仁之本,行中之道,
故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修仁以孝,孝乃中之用,以中齐家,子思乃以孝论中。孝道的作用:一、培养感恩的心,培养奉献精神,奉献是一切高贵灵魂的信仰。二、培养忍耐力,承受力,抗压的能力,即耐力,毅力,忍力。三、孝乃挫折教育的必经之路。父母对子女的爱常常是以非常态形式出现,也就是说父母的爱有时不是用讲道理的方法出现的。这等的教育都能接受,何况其他。四、培养内省之心。百善孝为先,不仅是单纯的先后关系,它有空间上的先后,时间上的先后,程序上的先后,还应有更深一层的含义。孝是其他美德的发源地,滋生地,母与子的关系。悌由孝而生,“兄弟睦,孝在中。”慈乃孝的直接转换,恭敬心由孝而起,宽容心由孝而生,内省之心亦由孝而生,家庭是美德的熔炼基地。大地生育万物,滋养万物,并不需要回报,但万物以及子女必须回养大地,回报母亲,子女的各项能力,各项美德,都是在家庭中熏陶训练而成。未有学养子而后嫁之人,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均由孝而起。此章中道即孝道。中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中间点,孝乃中间点之核心内容。故子思论中以及齐家由孝而起。本章谈了舜帝逆境之孝,文王继志之孝,武王继事之孝,周公受礼之孝。
第三部分:中道与治国
和谐之道,即中庸之道,国家和谐即用“九经”。齐家强调孝道,治国强调修身。
前面谈以中道修身,以中道齐家。本章谈以中道治国,治国,谈的是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即治国者与所治之国之间的关系。中乃人与物之间的中间点,作者在论述这中间点时,又从修身、知人、知天开始,知人即知人之性,知天即知天之性。天之性即人之性,人之性即道,“天命之谓性”,道即中,中即我与国之间的中间点,中间点的核心内容即三达德,落实起来则是五达道,具体实施起来,即是治国之九经。
第四部分:中道与至诚
以诚用中。诚乃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一种内在的诚实的品质。“中”为两物或两人之间的中间点,但这个中间点是万难把握,作者唯其中道失传,人们难以把握,故推之以诚。诚乃天地之精神,随处可用,不思而得,不勉而中,犹如天地之神灵。故曰:至诚如神。乐羊子之巧诈,不如秦西巴之拙诚。诚乃中的一种敦厚纯粹的自然表现方式。)
第五部分:中道与圣人
圣人用中,即圣人之中庸,圣人用中,上学而下达,上学天道,下通人道。文王之纯德,一边天成,一边学成。学天道而成礼仪,学人道而成谦睦,学天地之道而成“王天下”之道——议礼、制度、考文。仲尼之圣德,上学天道天时、地理,下学人道,远述尧舜,近效文武。全文分圣人之道,圣人之学,愚人之自是,圣人之治,圣人之言行,仲尼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