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如何理解中与和的概念

北京治湿疹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zzzl/210114/8589789.html

《中庸》开篇第一章,主要讲什么?主要讲这几个问题:什么是天性?什么是道?什么是教?由此又引申出君子慎独的命题,还有何为中,何为和的论断。

一,什么是天性?

人与生俱来的自然禀赋,即可称之为天性,其实也可以稍微延伸一下,即大自然本身的禀赋,也可称为自然界的天性,《中庸》的这一论断,跟《道德经》中的观点比较类似,都强调自然性的重要。

事物本来就有的样子,一个人天然具有的品性,这就是天性,天性既是人和事物具有的特征,也是世间的某种规律性东西。

二,什么是道?

遵循天性而行,既是道。比如按客观规律办事,或者一个人保持自己天然纯真的一面,都可以称之为道。可见道是顺应天性而生的,天性在前,道在后,为了更好的追寻天性、保持天性、顺应天性,就该按照道的要求做事。

可以这么讲,道是天性具体落实的行动和方式,要把天性维系好,就要以道行事,这样才不会出差错。

三,什么是教?

教是教化之意,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即可称之为教。教是把道的原则和要求,进一步细致入微地落实和实践,后面又讲到,道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道不离身,不然不能称之为道。

为了谨守道的规律,君子在别人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地方,都应该严格要求自己,谨慎从事,甚至在没有人的时候,要更为戒惧,这便是中国人常讲的慎独的概念。

为什么要如此谨慎,因为越隐秘的事情往往更容易显露,越细微的事情越容易被察觉,所以谨慎是很有必要的。

四,“中”与“和”

《中庸》的内容讲到这里,又引出两个概念,“中”与“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各种感情不外露没有表现出来时,即是中,表现出来符合节度,即是和。

中乃天下之大本,怎么理解?情感不外发,但是它客观存在,是一种自然属性,是本来就有的特性,这一自然固有的样子,是根本的道理。和乃天下之达道,达道,普通遵循的规律。如果把“中”理解为客观规律,“和”就是遵循这种规律的方法。其实,这跟之前的“天性”和“道”,是对应的。

《中庸》在第一章最后讲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一方面保持自己的自然天性,遵循规律做事,另一方面谨守“慎其独”的操守,事物也就各在其位,不偏不倚,恰如其分了,之后迎来的就是万物生长的局面。

其中喜怒哀乐之未发为中,发而中节为和,这一句话,很有启发性,可看出来,天性是很复杂的,它并不是单一的,它是多元的,那种初始萌发的状态,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客不客观之别,它是一种存在。这种自然属性,当它需要萌发的时候,可以发出来,只要符合中节即可,所以适度原则,非常重要。《中庸》虽然讲慎独,但也并非倡导人一定要压制自己,这是没有必要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4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