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先生,现在能称为文学大师吗?
看看很多人的表情,似乎还不能。
成为实至名归的文学大师,金庸先生还有机会吗?
能够成为武侠泰斗,其实,他早就成了大师,只是有些人一直不愿意承认而已。
为什么?多了一个大师,说不定自己的排行就会大跌。这就是根源。文人相轻也好,同类相残也罢,反正,总有人不愿意承认金庸先生的成就,不愿意承认金庸先生的伟大。
成写手难,成作家更难。要成为知名作家,那是难上加难。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谈不上著作等身,谈不上文坛巨擘。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独树一帜,不仅仅在华语圈影响广泛,现在也在逐步走向海外。但是,谈到金庸,谈到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仍然有很多人现出不屑一顾的神情。很明显,金庸武侠小说成就非凡,但是仍然不如“严肃文学”爱好者的法眼,金庸先生仍然不是“公认”的文学大师。
金庸老先生是知名作家,说他是武侠小说大作家,武侠小说大师,没多少人有意见。可要说他是文学大师,就会有很多人不同意,甚至是坚决反对。态度比较激烈的知名人士就有王朔、李敖和胡适等人。在《我看金庸》里,王朔说道:“以你笔下那些人的小心眼儿,不扯千秋大义家国之恨他们也打得起来。可能是我不懂,渴望正义也是大众娱乐的目的之一,但我觉得,扯淡就是扯淡,非要扯出个大原则,最恶心。”李敖上电视节目时说:“我看不起他,那写的什么玩意?……一个人可以飞檐走壁,哪有这事?根本就是神怪东西,里面的侠义部分金庸没有一样可以做到,他有没有为慰安妇、为打倒小日本捐过钱呢?自己发了财做自了汉。”胡适的评价,就可以算是尖刻了:“现在有许多报纸都刊武侠小说,许多人也看武侠小说,其实武侠小说实在是最下流的。”有人还说,不是自己攻讦金庸先生,说这是文学界的意见。每个人都可以表达自己的态度,可说这些就代表文学界的意见,未免有失偏颇:文学界就这么几位,还是文学界就他们说了算?文学是很复杂的,文学批评更需要严谨和审慎。同为知名作家,用这种鄙薄·贬损而又丝毫不留情面的言辞评价金庸先生,似乎有点过了。王朔先生说“我不懂”,这话也许就说在了点子上。因为讨厌,估计王朔先生压根就没有看过一本武侠小说。没看过,不懂也不奇怪,可就因此说“最恶心”,是不是太感情用事了呢?李敖先生说飞檐走壁是“神怪东西”,这似乎是在被诟病的缺点和《西游记》、《聊斋志异》叫板了。古今中外都可以有神话作品,不至于说有会一棍子打死,说神话、童话、寓言不该存在。至于说到”自己发了财做自了汉”,倪匡先生曾经说过,“中国上下几千年,唯一能够发家致富的文人就是金庸”。因此,靠小说发财,应该是本事,为文人挣了脸,而不应该是被诟病的缺点。胡适先生说“武侠小说实在是最下流的”,不知道他这里的“下流”是否别有所指。不然,武侠小说下流,那么看武侠小说的人当然也下流。被波及的人,怕不下几个亿吧。金庸拥有的读者数,确实是令人叹为观止的。按照金学研究者的说法,金庸作品销量保守估计3亿册。甚至有人说,金庸作品的销量仅次于《毛选》和《圣经》。这大概只是传闻,但提出来便足见金庸的受众之广。销售量达到3亿,度过他的作品的人,没有几十几百亿,也有一二十亿吧,这些人都下流?幸亏胡适先生这话是年说的,不然多少社会精英都被骂进去了。
那么,金庸先生为什么一直不受待见,甚至被攻讦,被排斥呢?综合看来,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一、评判标准差异较大。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学批评有基本标准,但是不会有评判的绝对标准。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带来的结果就是,谁拥有话语权,谁的评价影响就大。金庸先生最早的受众群在香港,只能是花语圈极小的一部分,很难主导着评判标准。二、传播、推广渠道不畅。截止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武侠小说在大陆地区,基本上都还是“禁书”类型。虽然说,金庸小说的盗版在年就在《武林》杂志上连载,但是,最喜欢阅读的学生群体,是被限制阅读的。谁看了,被老师发现,和看琼瑶、岑凯伦的言情小说一样,是要受处罚的。再看看,新中国第一部武打电影《神秘的大佛》年开始上映,引起空前轰动的《少林寺》也是年才上映的。年金庸先生将金庸小说全集版权交付三联出版社之后,大陆的金庸小说读者才开始增多。三、意识形态影响。很明显,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长期作为英国的殖民地孤悬海外,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肯定左右着文化审美观念的发展。打打杀杀,目无法纪和我们国家的治国理念相悖,江湖帮派意识对社会的和平安定带来不良冲击,不劳而获思想对艰苦奋斗作风的影响,都让很多人视武侠为蛇蝎,避之唯恐不及,还谈何阅读和喜欢?四、文学传统的影响。武侠小说诞生于封建时代,江湖仇杀思想本身严重影响社会稳定与和谐,不利于社会进步与发展。因此,“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新文学家,像茅盾、郑振锋、翟秋白,都从武侠小说的圈外写过严厉批评的文章,虽不至于深恶痛绝,至少表明了不喜欢,或者是希望改造的愿望。文学界的共识就是不喜欢,不提倡。对于崇尚法治或者中庸之道的人来说,武侠小说肯定也是不讨喜的。五、政治左右文化思潮的影响。长期以来,很多人评价艺术的标准,还是会犯泛政治化、唯政治论的毛病。金庸小说产自香港,(当时)那里一直是帝国主义的地盘,滋生的是腐朽、堕落的资本主义文化。敌人坚持的,我们就要反对。因此,一些人,包括是知名的文学界,在没有看过哪怕任何一本武侠小说的情况下,就坚定不移地”要社会主义的草,也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就不问青红皂白地反对武侠小说。六、武侠小说自身的不足。“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这是古人之言。为什么少不看“水浒”,当然是害怕”水浒”的意气和义气毒害了小娃娃。”该出手时就出手”的意气用事和罔顾法纪的江湖义气,引导了打打杀杀的不良风气,结局往往是害了孩子,害了父母,害了家庭。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社会需要法纪,而不是江湖。因此,阻止武侠小说泛滥,就等于筑起了一道防火墙,让大众能多一份和平和安宁。七、文学内卷的结果。文学为谁服务?当然是为人民。但是,人民的需要是什么?这当然不是一成不变的。人民经历了艰苦卓绝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了来之不易的革命胜利。包括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都在努力解决温饱问题,努力巩固革命和建设的胜利成果。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也会不断变迁,为人民服务的内涵肯定也在与时俱进。这其中,固守道德、法律规范是推动社会长治久安的主旋律。但是,也难免有人思维固化,不愿越雷池一步,更不允许别人背离自己的意愿。八、武侠小说阵营势单力薄。金庸先生自己说了:“武侠小说本身是娱乐性的东西,但是我希望它多少有一点人生哲理或个人的思想,通过小说可以表现一些自己对社会的看法。”从创作初衷来看,金庸先生开始,后来也经常把发表武侠小说作为提升报纸销量的重要手段。换句话说,许多时候,金庸先生就是把武侠小说当工具使用,”娱乐大众”也好,”低俗””下流”也罢,要的是它给报刊注入活力,要的是”流量”第一。这样一来,金庸先生肯定更谦虚,更低调。”向钱低头”,更容易被针对。九、饭圈山头的恶果。不可否认,武侠小说良莠不齐,低俗下流的不少。但是,以偏概全,用强贴标签、强戴帽子的方式,对武侠小说统一归类,并一棍子打死的习气,并没有完全消除。古有“文人相轻”,其实,就这意思。金庸先生是香港作家,就总有人用带着变色眼镜来看待他和他的作品。不可否认,武侠小说有娱乐和媚俗的一面。但是,强行把金庸先生的小说归在娱乐和媚俗的的人不少。这是典型的对人不对事。因为生活环境,尤其是政治环境的不同,大陆文艺界和金庸先生沟通交流不足的情况,属于历史遗留问题。因为不了解,因为不接触,误解肯定不少,不被正视和重视,也是一种正常现象。毕竟,诺贝儿文学奖也是在首次颁奖后年才首次颁发给中国人,这就是文化隔膜造成的客观事实。
十、文化发展的规律。大江东去,时间会告诉我们正确答案。金庸小说老少咸宜,可以让读者愉悦身心,这是不可否认的。只要愿意看小说,只要愿意看长篇小说,金庸小说就是绕不过去的。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这话,适逢其会。金庸小说饱受争议和曲解,受到排斥和误解,但是,随着时光流逝,这几年,大量有识之士开始正视金庸小说的存在,正视他的受欢迎。“存在即理性”,受到广泛欢迎,就说明有巨大存在价值。要人们一下子都承认金庸小说的地位和价值,有难度,这需要时间。人们耳熟能详的“四大名著”,并不是问世就受欢迎。著名画家梵高,也是在逝世后才越来越受推崇。总结:
金庸小说的武侠小说创作,从年的《书剑恩仇录》开始,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岁月。这期间,有大陆文艺界和他之间的缺乏沟通的情况,有不同审美标准带来的影响。但是,随着人民精神生活多样化发展的需求,随着香港回归祖国怀抱之后的沟通交流,随着文学包容性的逐步扩大,相信金庸小说会取得应有的地位的,而金庸先生,也注定会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最终被公认为文学大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