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看看《中庸》里讲的这一段: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整本《中庸》,对‘中’进行详细说明的,大概只有这一段了,可见其重要程度。
大致意思是说:喜怒哀乐的情绪没有发出来时,这个状态就是‘中’;
如果喜怒哀乐的情绪发了出来,然后用未发时的‘中’来节制情绪,就是‘和’。
‘中’是天下的根本;‘和’是达到‘道’的关键。掌握了‘中和’,就能天地各归其位,万物得以生养。
接下来,我们详细探究这里面的智慧,先来聊聊“喜怒哀乐”等情绪。
老子说“天地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天地是“能长且久”的。但只要天有了情,就是“天若有情天亦老”了。
我们每个人都有情,所以佛家说大家都是“有情众生”,但要明白“有情”只能是众生,而“无情”才能成佛、成圣。
这么一说,好像圣人、佛陀都挺冷血无情的,其实不然。
这里的“无情”,是指情绪未发,背后体现的是“无我无私”。
喜怒哀乐之未发,也就是情绪没有发出来,“未发”自然就是无情了,不是说一个人冷血无情的那个无情。
天,如果有了情,就会偏爱它所喜爱的生物,那么就不是平等心了,就会让它所偏爱的生物茁壮生长。
那么就会让它所讨厌的生物灭亡,这样就有不公平的地方了,就不是“以万物刍狗”的天地了。
有情的背后是私心,是有了为己的私心。人如果有情,就会偏向喜爱的一方,这就脱离了‘中’,于是就会看不到事情的真相。
比如,你是一个老师,你的两个学生在打架,其中一个是你亲戚的小孩,你如果心中偏爱亲戚的小孩,于是就会责怪另一个小孩。
但事实是你亲戚的小孩打了别人,但你因为自己的偏爱,导致你认为是别人打了你亲戚的小孩,于是就看不到真相了。
作为老师,你本来没有私心,平等心看待所有学生,但往往会偏向成绩好的,关系好的。
企业领导、老板、各阶官员皆是如此,地位越高,越要有一颗中正之心。
所以《大学》里说:“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忿懥、恐惧、好乐、忧患,正是这里的“喜怒哀乐”。“不得其正”就是说明情绪已发,所以偏离了‘中正’。
所以《大学》和《中庸》是一脉相承,完全是相通的,讲的都是一个东西。
那什么是‘中’?什么又是‘和’呢?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