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后期中庸它的历史地位,以及在思想

《中庸》上承孔子,下启孟子,对后世影响巨大。从思想史的角度看,其无论是对先秦儒学,还是盛行于魏晋的玄学和隋唐的佛教都具有深远影响,宋明理学和陆王心学也继承了其中的重要思想,《中庸》在儒学传承方面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时至今日,对以经学史及儒家经典的研究,也在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儒家四书特别是《中庸》学的研究新成果也不断出现。

《中庸》与《大学》、《论语》、《孟子》在思想内容上相互贯通,互为依存。它们在封建社会晚期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又因历朝历代都有知识分子对《中庸》进行注解和阐发,从而形成了对《中庸》的研究,产生了《中庸》学。明晚期的《中庸》学研究在内容上更深入的涉及了天、道、性、命、诚等,从而也就建构了起理学哲学体系的心性论基础。明代《中庸》学与心学相结合,颇显时代特点。尤其是明代晚期,随着王学的成熟,泰州学派的兴起并成为晚明的显学,以及东林学派在明晚期的形成发展,它们都对《中庸》学进行了独特的释解,使《中庸》学又有了新的涵义。

明代是《中庸》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综合前人研究成果来看,对于《中庸》学在明代独有的特点,尤其是明代后期处于心学发展阶段关键时期,对《中庸》学的发展情况的探讨尚有不足。本文在借鉴参考己有成果,特别是宋代《中庸》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时段的考察《中庸》学在明代晚期的发展并注意与当时社会政治相联系,考察中庸之道与明代的理学心学融合的关系,以及对明代社会的影响。

这里以《明代后期中庸学研究》为题,选题的意义之一,在于选取明代后期学术思想的一个点,在明代后期政治经济思想的大背景下,透析明代学术思想发展演变的整个过程;意义之二,在于从儒学角度出发,通过分析明代后期儒家学者对《中庸》的注释,来分析明代儒学如何吸收心学思想,发展自身。

研究明后期《中庸》学的过程也是学习《中庸》的过程,尤其是在汉文化十分发达的明代,《中庸》学被诊释出了新的意义。本文的写作,为我们在新世纪里如何批判的继承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提供了借鉴意义。了解明代后期《中庸》学是怎样成熟发展的,对于我们当今社会,维系中国几千年的民族共同体的大统一,促进中国社会的和谐发展,必将意义深远。

首先,在这里对本文的“《中庸》学”的定义和其形成发展做解释。明代后期《中庸》的单独注解之作骤增,各学派的思想家、哲学家在阐发自己思想观点的过程中都对《中庸》一书进行了挖掘和利用,不同思想倾向的儒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进行的字句训话、义理阐发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中庸》学。

其次,研究明代后期的《中庸》学要先了解明代的分期。关于明代的分期,众说纷纭,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明代历史就会有不同的分期。侧重点不同,分期的结果也会不同,一般的分期都是以政治为主。其中,孟森将明代分为:开国期一一洪武,到靖难一一建文到宣德,夺门一一正统到弘治,仪礼一一正德到隆庆,待慌一一万历到泰昌,乱王一一天启到崇祯。(《明清史讲义》上)通过吴晗先生的文章将其明史分期的观点总结为:明初一一洪武到宣德(《明初之大地主》)、洪武到正统十一年(《明初卫所制度之崩溃》),晚明一一嘉靖以后(《晚明仕宦阶级的生活》),明末一一天启元年以后(《明代的火器》)、崇祯十六年到天启元年(《明代的奴隶和奴变》)。

傅衣凌将明史分为:明初一一洪武到永乐、明中期一一洪熙到万历,明末一一天启到崇祯。(《明史新编》)汤纲、南炳文先生主张将明代分为三个阶段,即:洪武(年)到正统十四年(年)是明代前期,正统十四年(年)到万历十年(年)为明中期,万历十年(年)到崇祯(年)为明代后期。(《明史》)另外还有许大龄先生将明代分为开创期、腐化期、整顿期、衰败期(《晚明东林党议序》),等等。从思想史的角度上分析,明代心学发展成熟之后的阶段都可以归到明代后期,这个阶段心学发展己经完全成熟,儒学者也开始脱离理学思维独立分析四书,《中庸》学在这个时期也开始兴盛起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2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