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中对心竟然是这样理解的

彭洋治疗白癜风 http://m.39.net/news/a_9346375.html

李贽认为,心相不是真正的心,如果将心相与感觉错认为是心,就是自我迷惑。本心是不能言传的,所以李贽没有正面表达“本心”的含义,但是从整个文字上来看,他所谓的“本心”就是产生精神现象的人的主体能力和进行意识活动的人的本质力量,而心相完全是意识中的内容。本心真实而不可欺,就在于它是每个人真正的想法和属于自己的标准,只是它被世俗这回湮没,它只要有机会存在,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的思想。“本心”也有个人主见的意思,李贽认为世俗不是真正的能辨别美丑,而是习惯和经验的作用,所以世俗以为的定论,不一定是真的,只有察其本心,才能真正了解一个人的想法。

因为人的本心是随心所欲的,容易受外界的影响迷惑自己,在日常中人们容易被各种自己想象出的事物所烦扰,所以《中庸》中的思想可以让人的本心平静,思想专一。在解释《中庸》时,李贽对修身以达德、达道的做了重点解读。修身即是对本心的修炼,只有具备了“位育的条目戒惧的方法”才能控制本心,以达到修身“治人”、“治天下国家”。

发用之心。本心是“未发”的,是主体精神的本性,是精神本身和精神的无限可能性。作为主体的精神自然会一直处于活动的过程之中,这也就是宋明理学讨论的“已发”。本心中的“已发”内容非常丰富。人的内心世界需要多种表达方式,心与心表达方式的一致性使人的交流成为可能。这里的发用之心与李贽的“童心说”相一致。李贽对于儒家经典的大部分都呈轻视态度,其曾说道:“《六经》《语》《孟》,非其史官过为褒崇之词,则其臣子极为赞美之语,又不然,则其迂阔门徒、懵懂弟子,记忆师说,有头无尾,得后遗前,随其所见,笔之于书。后学不察,便谓出自圣人之口也,决定目之为经矣,孰知其大半非圣人之言乎?”他唯独对《中庸》中的内在义理深表赞同,并将《中庸》的章节进行自己的理解,用病状和药房的方式表达:“拈一病,下一药,乃见圣贤苦心。”

心得“发用”也表示“立志”思想,就是要吃得苦才可乐,愿望必须强烈。然而也不能仅仅满足于精神的胜利,还要付诸行动。前因具备才能造成后果,就必须将心愿化为行动。如心愿不转化为行动,就无法构成前因,所以也就没有满足心愿的结果产生。在李贽看来,无论是动机与效果的统一问题,还是动机不可知问题,都可以用因果律问题解决。因果转化是一种循环,认识了解因果律,也就知道了报恩施恩的道理。就是要自己播种,自己收获,无需别人给与;自己作为,自己承受,又有谁能够抗拒呢。如果做一件善事,就不要光说不干;如果还未曾做,就从现在开始行动。一旦付诸行动,动机的真实性也就明了。这是李贽哲学思想关于“心”的又一层含义。

李贽所总结的“发用之心“其实是一种方法,如《中庸》中第十八章提到的:“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祖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礼,谛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就是一种治国之策,此篇中的方法与“发用之心”是相联系的,李贽称其为“传神写照处”真心。“心”的第三种含义就是用真心来对待世间万物。这种心态不涉及人们之间的利益,只是主体精神世界的一种自由的表达。这是心灵美的表现。内心世界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和途径表达,这种观点与艺术相关联,将人的内心世界与艺术结合起来,表现主体中心的意义世界,那是主体自由的精神世界,而这种表现,不是自然的流露,而是一种主体的本质的力量,这种力量创造发挥,这就是主体性哲学的艺术观。

“真心”在《中庸》中提到的次数很多,不少人在为《中庸》作疏注的时候都阐发过有关“真心”的思想。不少儒学家认为“诚即为真心”。在李贽看来,真心不是感觉到的对象,而是感知能力。有真心才会有感觉,而真心无法通过经验、知识认识到它的存在。感觉的过程的展开才是实际印证真心的存在,李贽曾说:“感为真理,何待于言;感为真心,安能不动!天地如此,万物如此。不然,天下之动,几乎息矣。”

人所具有的感应能力就是真心,李贽所说的“真心”正是人所普遍具有的主体对外物的感知能力和感应过程。最后,李贽所说的“心”并不是空假的不合实际的,它还包括人的私欲。李贽论心,则将心还原为人的私心、利欲,说:“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趋利避害,人人同心。”

李贽“发用之心“:“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祖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礼,谛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就是一种治国之策,此篇中的方法与“发用之心”是相联系的,李贽称其为“传神写照处”。

李贽关于“心”的解释在评《中庸》时并没有具体阐释,但是就其对修身治国的理解,将《中庸》理解为问题和方法的对照,就是体现了本体之心和发用之心。此外的真心也是修炼《中庸》之德的方法,通过“真心”达到“至诚”的最高境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21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