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儒补道修身治国光明日报

《淮南子》是秦汉政治思想史上的论政巨著,向有“牢笼天地,搏极古今”的“帝王之书”的称誉。淮南王刘安与淮南学派撰著此书,根本意图是反思与总结先秦以来的国家盛衰经验,为西汉统治阶层提供一套适合新的大一统王朝发展的政治方略。因此,刘安等人深入继承、汲取和融会先秦诸子百家的治国学说,尤其着重整合了道、儒两家的思想理念,力求在“以儒补道、道儒兼综”的立场上,对各家学说广取博收、优势互补,重新建构与阐发自身具有汉代黄老特色的政治理论体系。刘安等人这种“持以道德,辅以仁义”(《览冥训》)的理论旨趣,在《淮南子》二十一篇中多有深刻体现,其中带有全书理论总结性质的《泰族训》反映最为集中。《泰族训》所提“圣人养心莫善于诚”的主张,在很大程度上可被视为《淮南子》一书“以儒补道”、新阐黄老的理论典型。正是围绕一“诚”字,刘安等人在《泰族训》中力求贯通儒、道两家核心的政治理念,将其通过“治身”“治国”两个层面会通与熔铸在一起,创造性地转化出一种兼具道、儒双重理论优势的汉代黄老内圣外王之学。

首先,《泰族训》所言“圣人养心莫善于诚”,其理论渊源在儒家,是儒家具有代表性的思想主张之一。先秦儒家从“思孟学派”以来,就十分突出“至诚”“自诚”(《中庸》)、“反身而诚”(《孟子·尽心章句上》)的观点,荀子更是明确提出“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荀子·不苟》)。“诚”与“心”相结合,成为先秦儒学自孔子后,经子思、孟子、荀子的理论阐发,日益实现“内向化”发展的显著标志之一。在《淮南子》的作者中,以大山、小山为代表的儒者群体试图将先秦儒学的理论精华尽可能地融会于《淮南子》的理论体系中,而“诚”的概念及思想就成为重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25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