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儒思想的中庸之道,你是这么理解的

白癜风微信交流群 http://www.guanxxg.com/news/roll/1563791.html

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之一,它的思想基础源于天道思想,观天之道,执天之行,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仍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

它强调真正的君子,不偏不倚、坚定走在正道上。他,肩负着天命,致力于拨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和谐相处,寻觅人类社会的和谐平衡点定。

然而,将中庸之道误解为弱者的庇护所或强者的霸权杖,更有狭隘的理解为为人处世圆滑世俗等观念,这无异于对古圣智慧的亵渎。真正的中庸,非但不是软弱或霸道的代名词,反而是建立在对天地自然规律深深的敬畏与理解之上。它倡导人们去倾听自然的呼吸,顺应时势的流转,而不是盲目地固守极端或偏见的立场。

真正的中庸之道,是圣贤智慧,是天地大道,他洞察世事的变迁,理解万物的生长,他不强求,不偏执,只是顺应自然,因势利导。他懂得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寻找那份平衡与和谐,使人类社会如同春日里的田野,生机勃勃,安定祥和。

因此,我们应该正确理解中庸思想的内涵和价值,避免将其简单化或误读。只有在全面了解和把握中庸之道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问题,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脩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天地之间,自然之力赋予人独特的禀赋,这便是“性”。顺应这份本性自然发展的规律,乃为“道”。而将这份道明理于心,广施于众,则是“教”的精髓所在,亦是教化,如此,天地人三才和谐共生,世间万物皆得其所。

作为天地间的大道,是人们片刻不可离开的;可以离开的,也就不是道了。正因为如此,真正的君子在没有人看见的时候也总是谨慎地进行检点,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总是心怀恐惧,不敢怠慢。在隐秘的暗处,人性的本色更容易显露无遗;在琐碎的日常中,真实的情感更易流淌而出。因此,真正的君子,在独处之际,更需谨慎行事,因为此时无人监督,正是考验其道德修为的关键时刻。

欢喜、愤怒、悲哀、快乐等各种人性的欲望还没有萌生的时候,就叫做“中”,不偏不倚的走在大道上,符合自然发展规律,萌发出来时,表现的符合天然赋予人的本性或即符合自然常理人伦中的道德规范,就叫做“和”。所谓“中”,是天下一切道理的最大根本所在,即自然大道。所谓“和”,是天下一切事物最普遍的规律。能够达到“中和”的境界,那么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就可以各就其位、各司其职而运行不息,万物便能够生生不息了。

华夏文化的瑰宝,在于其深邃而博大的天文历法研究。以天为镜,华夏文明展现了其无比深厚的底蕴。从上古时期的河图、洛书,到周易、道德经等经典之作,无不凝聚着对宇宙、天地自然的深刻洞察与理解。这些经典,不仅是农耕时代的智慧结晶,更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哲学思考。三皇五帝之前,圣人都是通天的,执行天的旨意,而三皇五帝之后,天道传承断裂,华夏文化逐渐形成了天人两分的观念,以人的教化代替天的意志,强调人类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在《论语》中,孔子倡导仁义礼,以仁爱之心待人接物,以礼仪之规范社会行为。在《大学》中,儒家学者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君子、君王,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而《中庸》则教导我们如何不偏不倚地回归正道,走大道,实现个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要深入了解华夏文明,我们必须从先秦书籍《河图》、《洛书》、《周易》、《黄帝阴符经》、《道德经》等开始,逐步通读四书五经等经典之作。这些书籍承载着华夏文化五千年的传承与绵延,其天道思想一脉相承,不可片面、狭隘地理解其中的某一处。如果我们误以为周易仅用于风水、算命,或者将四书五礼简单地看作是对人伦的教化、教条,那将是对这些文化瑰宝的极大误解。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9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