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一,道和一是什么关系呢?想要把这个问题说清楚,我们需要再简单介绍一下“道”。
道是什么?道是宇宙的本体,正因为如此,孔子才说,“朝闻道,夕死可矣”。道,又称为真心,上古时期叫做道心,“人心惟危,道心惟微”。道,不可思议,非空非有,无善无恶,如王阳明所说,“无善无恶心之体”。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人类的智慧无法思量道的境界,所以老子才说“道可道,非常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这里的“物”不是物质,而是说有“这么一个东西”,否则如果道是物质的,那道又是怎么来的,岂非无穷尽了?
道本无言,言以显道,“道”字只是对本体的一种表述,“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为了让世人知晓道,老子又用“无为”和“无极”对道进行了进一步的解读。子思在《中庸》里用“中”字代表本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当然本体还有其他的名字,佛家言“佛”,西方称为“上帝”,还有“真主”、“本性”等等。同出而异名,同一个事物,只是名字不同而已。老子在《道德经》里又提到了“得一”的概念,“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后世道家修行,得道也称为“得一”,所谓“得其一,而万事毕”。孔子也说,“吾道一以贯之”。
道的表述越来越多,于是便争论不休。庄子老人家实在看不下去了,便给我们讲了一个寓言故事。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朝三暮四与朝四暮三本质一样,总数都是七个。但不同的说法,却有着不同的结果,岂不可悲?道本无言,言以显道,换一种说法,我们便不知其所指,岂不是庄子笔下的那些猴子?“名可名,非常名”,道本无名,名以指道。禅宗有“指月之指”,顺着手指的方向可以看到月亮,但手指不是月亮。
其实,“一”就是“道”的表述,宇宙本体唯一,所以又叫“不二法门”,不二就是一。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一就是道,那“道生一”岂不成了“道生道”了?我们先看看无极与太极的关系。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指出,“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无极就是道,太极就是一。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新的问题又来了。道“寂然不动”,为什么“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岂不矛盾了?要解开这些疑问,我们先看看另一句话,“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这里需要注意,“自然”是两个字,不是一个词。因为自然作为一个词语,是近代科学的词汇,在老子那个时代还没有自然科学之说。“自然”者,自然而然,自己本来的样子。这样的话,道法自然岂不成了道效法道了,道为何要效法自己呢?
“道法自然”其实就是一个概念,意思是道是本体。同理,“道生一”也是一个概念,宇宙大道唯一,天地万物与道有关。“道生一”是理生而非实生,就是“道生一”与万物相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所以老子才说“玄之又玄”。万物生生不息,我们比如容易理解,因为可以直接感受到。一颗小树苗种在土壤里,吸收土壤里的营养物质,再加上光合作用等就能长成参天大树。“道生一”不是一个叫“道”的物质生出了一个叫“一”的物质。
“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也是一个概念,这里面的动与静,不是我们后天的运动与静止。比如我们睡觉做梦,梦里会有天地万物,这时能说我生出了万物吗?因为根本就没有梦里的那些万物。太极的动与静,道生一,就相当于我们的梦。修行就是要打破这个梦,后世将得道后的境界形容为“虚空粉碎,大地平沉”,一切都没有了,万物都是幻化。庄子看见人们迷于后天万物,不能返朴归真,于是便讲了一个“庄生有梦迷蝴蝶”的故事。究竟是庄子梦中变成蝴蝶,还是蝴蝶梦中变成庄子呢?庄子活在蝴蝶的梦中,还是蝴蝶活在庄子的梦中?“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万物就在那里,为什么又说本来就没有万物呢?悟道,悟道,就是要悟此中之道!
那么终极的问题来了,天地万物又是怎么来的呢?我们看看佛家是怎么说的,佛在讲《圆觉经》时,金刚藏菩萨问了一个问题,“众生本来是佛,为何生起无名”,翻译过来就是,我们本来都在先天的混沌状态,为什么能有了七窍而落入后天,也就是道如何生出山河大地来?佛说,“未出轮回而辨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意思就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佛的意思就是,别问了,没有跳出圈子,怎么能知道圈子外面的事情。唯有修行,才能跳出太极的圈子,才能明白什么是道。
道可道,非常道,只要说有个“道”,随即就有了“一”,此之谓“道生一”。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说了这么多,说明我不是知者,一壶浊酒喜相逢,一篇文章平常心,权当是我胡言乱语,诸位就图个乐吧。时间也不早了,洗洗睡吧,梦里什么都有!
老子《道德经》提出的“无为而无不为”,其实就是“内圣而外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