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里面有这么一句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句话也被以为著名的古风圈人物——伦桑引入其个人单曲《淬龙谣》中。这句话初来一听让人感觉是一种冷酷,肃杀,无情的感觉。就好像是把万物苍生都看做草芥一般。
但是,这段话的本意并不是这个意思。
根据老子的意思,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应该是:
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不会因仁慈而有所偏爱,任由万物自然运作而不加干预;圣人不会因仁慈而有所偏爱,任由百姓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而不加干预。这句话要表达的意思大概是天地对万物不加干预而任由其自生自灭。看似冷漠,其实正是最好的态度。
经过翻译过来的话看上去好像是对原文经过了过多的加工。但是老子作为道家的一派创始人,每一个字的斟酌都是对天地万象的解释。而这段话正是很好的阐释了老子的道家思想的核心观点——无为
想要真正理解这句话,其中只要了解里面的最重要的一个词——不仁。
按照现在人们的思维来思考,不仁就是不仁慈的意思了,也就是凶横,无情的另一种否定式说法。
但是,为何要说成不仁,而不是直接说无情呢?显然,肯定不是我们理解的那个意思。不仁代表的是一种状态,是介于仁爱和无情的一种状态,有点类似于孔子的中庸。
在古代,人们无力与天对抗的现实就是靠天吃饭。因此,人们对于天是敬重的。在人们的内心中,希望并且祈祷着上天是一个仁爱者,是一个能够无所不能给他们带来幸福的至高者。
而这些都是古代百姓内心所臆想出来的。但是,这一切早就被老子看透了,他通过自己无为的超然的思想去解释这个天地。他认为所谓的天地发展,就应该是顺其自然,而不是靠着规则制约。所有事物的发展都应该遵守其本来应该进行的方向去发展,就连上天也是一样。所以人和天在这一根本的原则上应该是平等的。所以不应该是谁主宰谁的关系。
那为什么说刍狗呢?
那是因为刍狗是当时人们祭祀经常用到的祭品。。刍狗做好以后,在用来祭祀之前,大家对它都很重视,碰都不敢随便碰;等到举行祭祀以后,就把它扔下不管了。
而这实际上是用来表明一种态度,天地看万物和那个丢掉的草狗一样,并没有对人特别好,对其他的万物特别差。人之所以对万物差,是因为人的主观,人的自私的观念。
而老子认为,人应该效法天地的法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也是旨在表达老子对统治者的要求,统治者也应该效法天地,毫无偏私地对待百姓,任他们自然而然地发展,这就是圣人的“不仁”。
那为什么老子要对统治者提出这种要求呢?
原因是在当时的奴隶社会,在农业还没发展完善的时候。统治者对于下层人民的管理都是属于盲目干涉的情况。这导致百姓的生产活动受到制约,但是又无法摆脱这种情况,转而转向对上天恩赐的祈求。
因此,老子认为统治者应该顺应天地的自然之道,对待百姓毫无偏私和偏爱,任凭百姓自然发展,自然就能天下大治了。这正是“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这句话在当今民主社会显然已经不适用了。但是,这句话却可以实实在在地运用在育人上。特别是对于现在教育如此重视的家长来说,过度地按照自己的思维去培养一个孩子,使得孩子的天性被慢慢抹杀,慢慢地丧失了自己的自主能力,另一方面,在生活上,父母又是将溺爱进行到底,都快使得孩子丧失基本的自理能力了。因此,在这些方面,要做到无为,做到放权。让孩子们按照人性自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