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作为“万经之首”,和五千年华夏文明高度融合,密不可分。近代以来,国内外相关专业人士及广大易学爱好者从各个角度深入剖析《易经》的奥秘,也达成了共识,那就是,《易经》不是一部单纯用来卜筮的书,其内涵博大精深,是中国各种文化的源头,对此,本人十分认同。
年偶得《易经》。从初期热衷于硬币算卦,到后来反复琢磨各卦辞、爻辞对于人生的指导意义,再到几年前突然迷茫(因为有些卦辞爻辞根本无法与普通人对应,怎么也解释不通),于是开始思考文王演绎《易经》的背后奥秘。28年时间,终于有了一项跨越三千年的惊人发现!
《易经》是周文王“灭商兴周”的宏大构想及实施细则!不仅包含“灭商”的战略思想、战术步骤,还包含周朝建立后治理天下的各领域详细规划!
一,从《易经》产生的背景分析
1,周作为地方邦国与商最高统治者有历史纠结,这种纠结在商统治者眼里理所应当,在周人心中就是不共戴天。周作为商的邦国(部落),不仅有报仇的想法,更有“取而代之”的野心。这种野心至少从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时就有;
2,商统治者觉察到周异常苗头,于是将周文王关入羑里。惊人类似,文王父亲季历就是被商王软禁杀害的。文王面临的局面,是随时被处死;
3,与此同时,武王尚年轻,阅历经验不足,轻举妄动则将面临灭顶之灾;
4,文王身陷囹圄,言行被监控,无法将自己的智慧、经验、应对措施直接传递给武王;
5,作为周领导核心,作为以推翻商王统治建立新王朝为目标的周文王,当时的心境是可想而知的,用“心急如焚”也好,用“热锅上的蚂蚁”也罢,总之,摆在他心头最重要的有两件事,其一,如何自保,其二,如何隔空指导武王“灭商大业”,确实棘手;
基于上述分析,当时的文王真的这样有闲心,仅仅为了让卜筮更容易,而去悠闲推演《易经》吗?无论从逻辑学、心理学,都不符合人之常情。
二,从《易经》产生的过程分析
1,日夜思考,焦头烂额.......,灵光乍现,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利用当时上层贵族、普通民众都热衷卜筮的契机,借口让古经更易懂、更全面,重新“翻译改写”占卜古籍,借机将自己的思想巧妙植入新翻译的《易经》中,并且与古籍原文主题思想浑然一体,“移花接木”。这样,商纣王和他那些“卜筮专家”就看不懂其真实意图。按照伦理,即使文王死在羑里,周人也能以“遗物”认领方式获得著作,从而达到“瞒天过海”的目的。
2,“化整为零”,有机植入。结合各种天象、自然变化规律,利用《八卦》原有卦意,以吉凶吝等断语形式,巧妙的把自己的思想,有规则有条理地“拆零”,植入《易经》各卦辞、爻辞(有人认为爻辞是周公旦后来补充解读,也有道理。其一,按照后来成型的《易经》卦辞爻辞,商纣王极有可能读懂,对文王不利;其二,周公旦是文王的儿子,文王释放回到周,将《易经》的卦辞以及未标明的爻辞告诉儿孙,然后由周公旦整理标注也很正常,爻辞依旧是文王的思想)。
3,变八卦为六十四卦,并附三百八十四爻
按照常规,假如仅仅就是翻译、解读八卦,可以根据八卦的每卦,长篇大论,无限解读。文王为何在八卦基础上继续推演?其一,文王需要表达的各种战略思想、战术步骤内容太多,如果都放在八条卦辞“翻译”里阐述,掉脑袋的概率很大,纣王及“卜筮专家”不是傻子!“拆零”植入则不易看出;其二,外人看来,文王翻译的“新《八卦》”,主旨没变,还是卜筮专用,并且更容易懂了,扩展为六十四卦,卜筮结果更详细.......,无论是纣王还是“卜筮专家”,基本都会认可,即使不认可,至少不会被惩罚;其三,纣王看到文王沉迷于“卜筮”,安心“服刑”,也就放心了。
基于上述分析,周文王利用当时的社会“热点”,借助翻译更新原有《八卦》的名义,记录自己的战略战术思想、措施,“移花接木”,成功实现“瞒天过海”这一观点,更符合人之常情。如果你能读懂《红楼梦》里“贾雨村”、“甄士隐”背后的曹雪芹,就能读懂《易经》推演背后的周文王。
三,从孔子“加(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的时间来分析。
1,孔子为什么五十多岁才能读《易经》?实质原因是,整个西周时期,包括东周前期,《易经》都是作为周王朝的绝密经典,严禁社会抄读,只有周王室直系成员(包括嫡系诸侯国贵族)以及极少数其他具备条件的人(如老子)才能有幸阅读。
2,周王室为何严控《易经》在民间抄读?原因就是《易经》是文王呕心沥血的智慧结晶,背后隐藏着秘密,周王室之外的人读懂了《易经》,会有异心。假如《易经》就是一本专门用于卜筮的工具书,周王室就不会如此重视《易经》,因为祭祀占卜是那个时代王室与民间都盛行的活动,按照这个逻辑,《易经》在西周初期就应该广泛在各诸侯国传抄。作为孔子这样在当时还算有点地位的人,不会五十多岁才读到《易经》。
3,孔子怎么读到了《易经》?孔子没说,他的弟子也没说。可能性有两个。其一,孔子五十多岁时,在鲁国做了地位较高的官,因而能读到《易经》;其二,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周王室已经沦为傀儡,名存实亡。据说周王室的各种“收藏品”遭到哄抢,应该包括《易经》等经书古籍,诸侯读不懂也不重视这些“收藏品”,任由“收藏品”流失到民间,所以孔子读到了《易经》。
四,从孔子对《易经》评价来分析
1,“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既表明了相见恨晚的意思,也表明了《易经》是各种规律的总结,读了能让人少犯错。
2,孔子读易“韦编三绝”。为什么会“韦编三绝”?只能说明一点,《易经》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值得深入研读。如果仅仅是占卜工具书,孔子绝不会“韦编三绝”。
3,孔子解读《易经》,亲自为《易经》配套了《十翼》,花费了大量心血。如果是一本简单的卜筮书,孔子不会如此用功。
4,“大哉乾元”、“至哉坤元”、......等证明孔子对《易经》五体投地。
5,“五十而知天命”是孔子从另一个角度对《易经》的评价。天命其实就是客观规律。
6,孔子的“中庸”思想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论都是源于《易经》。
7,“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自古至今,各种《易经》解读文献中的最全面最完美答案。
8,孔子修订的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时间跨度最大的是《易》,从伏羲氏到周文王;难度最大的也是《易》,信息量太大,且隐涩难懂。宋代朱熹评价孔子“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主要源于孔子全面解读了《易经》,作出了巨大贡献,为后人读懂《易经》、了解古代圣人搭建了桥梁。
五,从《易经》核心两卦:《乾卦》《坤卦》正面解读分析
《易经》信息量巨大且晦涩难懂,因篇幅原因,仅抽取具备纲领性意义的《乾卦》、《坤卦》综合分析。
1,《乾卦》《坤卦》卦辞字面及内涵解读
(1)《乾卦》卦辞:元亨,利贞
字面:元亨,新生事物开始时都通达顺利;利贞,只有坚贞不移才有利。整体卦辞强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内涵:周是新生力量,商是腐朽势力,新生力量取代日渐没落的腐朽力量符合天道运行规则,前提是“不忘初心,始终坚持”;周王朝建立后,同样需要“坚守初心”才能长治久安。
(2),《坤卦》卦辞: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
字面:开始时一定亨通,前提是像母马一样坚贞不移。有志向的君子要有所作为,前期可能迷失方向,失去一些东西,但是最终会得到(想要的),总体有利。西南方位结交朋友,东北方位失去朋友。安心坚守初心,结果吉祥。
内涵:周作为新生力量,取代商是必然的。但必须像母马一样意志坚定,不折不挠,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目标。要想有所作为,就勇敢的去尝试,即使前期遇到挫折,走一些弯路,但是,只要坚定地走下去,就会走向成功。在周附近结交更多的邦国,准备对抗商纣王,早晚必有一场你死我活的战争。再强调一次“坚守初心,坚贞不拔”,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最终的胜利,并长久掌控天下。
(3),《乾卦》《坤卦》卦辞合在一起解读。两卦卦辞的内涵意义一样。如果说《乾卦》用天象比拟来传递“灭商”信息,还有点“隐涩”,那么《坤卦》传递“灭商”信息就揭开了“羞涩”的面纱。两卦合起来解读,可以得到几个信息:其一,周灭商符合天道(规律),强调的是信念信心,其二,像母马一样,坚贞不移,不屈不挠,强调的是坚持就是胜利,其三,要想做大事,就不要怕失败,虽然前进道路上会遇到挫折,甚至失败,但是,只要坚持下去,一定能成功,强调的是失败是成功之母,革命需要付出代价,其四,要多结交周边的邦国部落,扩大革命势力,时刻准备着迟早要来的决战。到这里,真实意图已经完全暴露。其五,反复强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强调的不仅仅是“灭商”大业,还是未来一统天下后的长治久安核心原则。
2,《乾卦》初九、《坤卦》初六爻辞字面及内涵解读
(1),初九。潜龙勿用。
字面:潜龙,不可贸然行动。
内涵:目前,商周力量对比悬殊,不可贸然行事。
(2),初六:履霜,坚冰至。
字面:踩到霜了,就要知道严寒即将来临。
内涵:商统治者对我们已经有所察觉(我都被囚禁),要清醒的认识到即将面对的残酷现实。
(3),初九初六爻辞合在一起解读。商周双方实力悬殊,暂不具备正面对抗条件。商已经有所觉察,这时候需要的是坚忍,绝不可莽动。
3,《乾卦》九二、《坤卦》六二爻辞字面及内涵解读
(1)九二。见(xian四声通现)龙在田,利见(xian四声通现)大人。见通现,现身的意思。读(jian看见)是错误的,解释不通本爻辞。
字面:当龙现身田野时,伟大人物也可以现身了。注意这里是“田”,与“天”范围大不一样。
内涵:像龙现身田野一样,伟大人物也该现身民间了。
(2),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
字面:像大地一样,平直方正且广大,(伟大人物出现在民间)即使不预习也没什么不利的。
内涵:只要具备大地厚德载物的胸怀,伟大人物现身民间,教化百姓,授之以德,即使不预习演练也没什么不利的。
(3),九二、六二合在一起解读。像龙出现在田野一样,这时候武王等就可以在民间现身,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感化教育百姓,只要拥有大地一样的胸怀,就不用事先预习准备,顺其自然就好,没什么不利的。这里强调的是群众基础工作和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意义,强调的是得民心者得天下。
4,《乾卦》九三、《坤卦》六三爻辞字面及内涵解读
(1),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字面:大人物必须坚持每天兢兢业业加倍努力,夜晚更加提高警惕,严加防范,只有这样才能不犯致命错误。
内涵:(周武王已经现身民间,宣传了政治思想,商朝必然察觉)所以,从现身的那一天开始,就必须加倍努力,无论白天黑夜,都要提高警惕,随时防范敌人的破坏、进攻。
(2),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字面:含蓄低调,坚守美德,假如做王一样的事,即使不成功也有比较好的结局。
内涵:与自己的百姓,与其他部落邦国相处,含蓄低调,坚守美德,在此基础上,(和商王一样)做事,即使不能成功,结局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3),九三、六三合在一起解读。既然已经现身,对内,王室内部日夜警惕,严加防范,自强不息,这样才能远离大祸,对外,更要与自己的百姓、其他部落友好坦诚相处,含蓄低调,坚守美德,这样,即使做一些大事,虽然不一定成功,但是结局不会差到哪去。
5,《乾卦》九四、《坤卦》六四爻辞字面及内涵解读
(1),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字面:龙在深水中偶尔翻腾飞跃,没有过错。
内涵:周的根据地已经稳固,友好部落基础已经筑牢,那么,试探着出兵,摸摸敌人的底,也不会有大过失。
(2),六四。括囊,无咎无誉。
字面:扎紧袋子,没有过失,也没有赞誉。
内涵:加强根据地的防范,外松内紧,这样,即使没有好处,但是也没有坏处。
(3),九四、六四合在一起解读。筑牢根据地是一切的基础,加强防范,至少没有坏处。在此基础上,找机会小范围试探着和商对抗一下,也不会有什么灾难性后果。
6,《乾卦》九五、《坤卦》六五爻辞字面及内涵解读
(1),九五。飞龙在天,利见(xian四声通现)大人。
字面:龙在天空腾飞,大人物也可以完全现身了。这里的“天”活动范围就可以代表整个天下了,远远大于“田”的范围。
内涵:(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根据地壮大了,武装力量已经足够强大),这时候,周就可以像天空高飞的龙一样现身,向天下公开宣扬政治主张。
(2),六五。黄裳,元吉。
字面:黄色裙裳,非常吉利。
内涵:可以穿上(代表拥有天下的)王权服饰,亦即可以像(拥有天下)的王一样正大光明做事。
(3),九五、六五合在一起解读。当根据地足够壮大,周及联盟的其他部落实力足够强大时,就要像腾飞在天空的龙一样,向天下公开宣扬周的政治主张与治国纲领,让更多的部落更多的百姓知道,周完全有能力带领大家打败殷商王朝,共同走向美好的明天。
7,《乾卦》上九、《坤卦》上六爻辞字面及内涵解读
(1),上九。亢龙有悔。
字面:龙飞到了一定的高度,上不来下不去,必然后悔。
内涵:商统治者已经严重脱离民众,没落腐朽透顶,百姓怨声载道,商王后悔都没用了,大家只要团结起来,就能推翻商王统治。
(2),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字面:龙在原野恶战,流着黑黄色的血(天玄地黄)。
内涵:周与商必有一场生死大战,血流成河。通过此战,彻底推翻商王统治。
(3),上九、上六合在一起解读。
殷商王朝就像飞到极限的龙,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彻底脱离了人民,后悔都来不及了。周带领盟军与商王朝决一死战,虽然会血流成河,但是能够一举推翻商王朝统治。
8,《乾卦》用九、《坤卦》用六爻辞字面内涵解读
(1),见(xian四声,通现)群龙无首,吉。
字面:天上很多龙出现,没有领头的龙,吉祥。
内涵:可有三种理解方向。其一,商统治下的那些部落,没有一个领头(协助商)对抗周进攻的,吉祥;其二,周的同盟部落首领都听从于周的统一指挥,没有唱反调的,大家齐心协力,就能决胜千里,吉祥;其三,(周王朝建立后),封邦建国,各邦国之间和平共处,没有不听周王室命令的,吉祥。
(2),上六,利永贞。
字面:永久坚守初心才有利。
内涵:虽然决胜之战打败了商王朝,但必须牢记“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理念,如果不能坚守初心,下场和商王朝一样。
用九、用六结合在一起解读。将两个爻辞连在一起读更顺畅,“见群龙无首,吉,(但是)永贞才有利”。个人认为,用九用六解读为周革命胜利后的治理天下的原则比较合乎情理。其一,必须封邦建国,让王室成员和其他功臣都有自己的领地,这样才能有效管理整个周王朝每一寸土地。其二,要做到公平公正,并能让各诸侯国平等相处,不让个别诸侯国一家独大,只有长久贯彻执行“群龙无首”政策,才能长治久安。
六,从武王伐纣建立周王朝到秦始皇统一中国整个过程分析
1,武王伐纣,一举推翻了商纣王朝,看似简单,其实其过程漫长而艰辛,是周几代人奋斗的结果,至少从文王的爷爷古公亶父就开始了。文王的父亲季历通过逐步吞并周边少数民族部落,进一步发展壮大了周部落。季历时代的周,不仅是一个简单地部落,同时还是管理周边部落的“大区经理”,史称“西伯侯”。文王姬昌更是将父亲的伟业发扬光大。所以,《乾卦》《坤卦》中用“君子”也好,“大人”也罢,是合情合理的,用“龙”比拟那时的周并不过分。
2,文王的父亲季历战功卓著,声名显赫,引起商王警惕,被诱捕软禁,不久就被杀害,这件事成为周的家仇国恨;周文王自己被囚羑里时,对照父亲当时的遭遇,何等的相似!所以,他通过《易经》,写下了最关键的第一点“潜龙勿用,履霜坚冰至”。此刻的周虽然比较强大,可以称作“龙”,但是与商力量对比,仍然悬殊,所以,必须“履霜知坚冰”“潜龙勿用”。
3,文王获释后,依旧带领周新修水利,扩大农耕,开疆扩土,就是“利见(现)大人”和“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的真实写照。
4,孟津观兵,就是武王执行“或跃在渊”理论的最佳体现。
5,孟津誓师,就是武王执行“飞龙在天,利见(现)大人”理论的实际行动。
6,牧野之战,就是因为商纣王已经到了“亢龙有悔”境地,所以武王把握时机,率部在商统治中心郊外的牧野(今河南新乡)展开决一死战,推翻商王朝,“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7,周统一天下后,采用的封邦建国(封建一词起源)战略,就是文王在用九中的“见群龙无首”思想的落实。
8,西周灭亡的原因,总结分析,“亢龙有悔”为主因。
9,东周逐步失去权力,最后灭亡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见群龙无首”贯彻不到位,没坚持“利永贞”。从纵容默许部分诸侯国拥有特权开始,到春秋争霸,到战国烽烟燃遍天下,最终被秦统一天下。
10,其实秦一统天下的经历与周一统天下的经历惊人的相似,完全可以套用《易经》解读。但秦只有过早的“亢龙有悔”,并没有“见群龙无首,利永贞”的举措。令人惋惜呀!
七,为什么说《易经》是万经之源,与我的《易经》是周文王“移花接木”“瞒天过海”大戏说法并不矛盾?编一个故事对比分析
故事梗概:抗战时期,上海某地下组织为了铲除一个铁杆汉奸,根据这个汉奸的喜好,利用他过寿庆贺机会,安排一场戏剧《杨家将》演出,神不知鬼不觉除掉了汉奸,当场没人发现。当天观看演出的有很多社会名流,包括当时的哲学家、思想家、戏曲家、将军、武术家等。
1,哲学家看《杨家将》,着眼点是战争与和平背后的逻辑,如何避免战争;思想家看《杨家将》,着眼点是找出宋代重文轻武是屡遭外辱的根源;如何从根本上解决敌强我弱问题;戏曲家看《杨家将》,着眼点是演员功底,台词、场景;这场演出不足之处,如何改进;将军看《杨家将》,着眼点是排兵布阵;元帅与前锋指挥水平;武术家看《杨家将》,着眼点是各种兵器哪个厉害,哪个人武功最高......你能说哪个观众错了?当然都没错,但是,大家都不知道这场戏背后的目的是为了除掉汉奸。
2,同理,老子根据《易经》,总结了“道”、“为”、“无为”、“小国寡民”等思想;孔子根据《易经》总结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韩非子根据《易经》,总结出了“帝王术”、严刑酷法的意义;墨家通过《易经》得出了“非攻”思想等,都是没错的。
3,自古至今,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黎民百姓,都重视祭祀占卜,《易经》本来就是古老占卜古籍的“翻译本”、“改写本”,内容包含“吉凶吝”,且据传周文王本身就是占卜大家,所以拿上面《杨家将》故事中的戏剧家、武术家比拟,很多人把《易经》作为占卜书籍,也可以理解。
4,按照我的理解,《易经》把自然规律延伸到人,阐述的是,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能做的事,哪个阶段能做,哪个阶段不能做;能做的事不做有什么后果,不能做的事情做了有什么后果;最好的就是顺应规律,在合适的时机做合适的事,最差的是违背规律,在不合适的时机,做了不该做的事,吉凶吝自然伴随。从这个角度来看,读懂《易经》对各行各业人士确实都有好处。至少要读懂《乾卦》、《坤卦》。
八,本文意在阐述论证,《易经》是周文王被囚羑里那个特殊时期,采用的“移花接木”办法,将自己的战略思想、战术步骤以及“灭商”后如何治理新国家的总体思路及详细规划,“拆零”植入“新编八卦”~《易经》,运用“瞒天过海”计谋,目的就是试图为周后人留下指导性文献。
欢迎崔国文教授、易中天教授等专家以及广大易学爱好者辩论!无论谁,只要能有理有据驳倒我,让我心服口服,我甘愿余生为周文王守陵!
不与以《封神演义》为依据的人辩论,也不与对《易经》一无所知的人辩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