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原文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这句话如何来加标点?
即使没有读过《道德经》的人都知道,这句话是这么读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那么,你有没有想过,这句话也可以这么断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要想弄明白这个问题,必须知道老子在写《道德经》时,他是怎么想的。
这里有人就笑了,“《道德经》我都搞不明白,还让我去搞‘老子’’?
老子距离我们有多年,如果想研究老子,只有读《道德经》,这似乎就形成了一个闭环,无从下手。
好在魏晋学者王弼帮我们注释了《道德经》,他根据自己对原文的理解,切文断句,把字的《道德经》分成81章。
后世不管是皇帝、布衣,还是学者、文豪,对《道德经》注释的时候,大都是在王弼版本的基础上,添加自己的理解。
至于王弼版本的切文断句,并没有人提出异议,或者说,即使有人提出不同的看法,在观念统一的洪流下,也没能泛起多大的波浪。
可见,古往今来,无数研究者对王弼版本的认可度非常高。
那么,王弼版本就真的是老子要表达的意思吗?
我们都知道,古文是没有标点的,不论是《道德经》、《论语》、《中庸》、《大学》,还是诗词歌赋,八股圣旨,通篇文字,无任何断句标记。
古人读书断句大都根据这几个方法:
第一,韵脚、句式
诗、词对押韵比较讲究,不但是为了华丽,还是为了朗朗上口,找到韵脚便可知道如何断句。
大家可以品读下面这首诗,就知道如何韵脚断句。
望月怀远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连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句式也都有规律可续,诗分四言、五言、七言等,词有排比押韵,找到排比句式,就知如何断句,再看下面这首词。
一剪梅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第二,虚词、句型
古人写文章,有大量虚词,比如,“以、故、斯、夫”等,这些虚词一般是在句首或句尾,以此便可断句。
还有像“……者,不亦……乎”等,都是完整的句子。
第三,说话句式
古文中常用的“曰、谓”等,如子曰,就是孔子说,可以很明显地知道哪里该断句,哪里该停顿。
第四,中心思想
古文无标点,所谓的切文断句大都根据自己对一篇文章的理解。
就像王弼版的《道德经》,就是他根据自己对《道德经》的理解所作,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王弼23岁就过世,年纪轻轻的他不但注解了《道德经》,更注解了《周易》,可见文学底蕴之深,悟性之高。
然而《道德经》,一无韵脚可寻,二无统一的句式,三无口语化表达,只能从中心思想来给它断句。
这也就导致了,不同的断句,就会有不同的意思,不同的人会读出不同的思想意境。
这里再回到开头提到的那句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该如何断句?
几乎所有注释者都沿用了王弼版本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
余秋雨在《老子通释》中说到:一是老子对道的代称,世界起于一,一又分成阴阳两气,阴阳交合得到富有滋生能力的三,于是形成了万物。
《淮南子·天文训》中解释老子这句话时说到:道曰规,一而不生,故分为阴阳,阴阳合而万物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在我看来,这句话中“道”与“万物”存在一个子孙传承关系,一便是道,道生出了二,二生出了三,三生出了万事万物。
也就是说,一就是道,是父亲,二是儿子,三是孙子,万物是重孙子。
但如果按照“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么断句,这句话的意思就变了。
一不在代表道,反而与二、三、万物同等,都是由道生出来,如果按子孙关系来看的话,道是父亲,一、二、三、万物则是儿子。
可见,标点不同,语境也跟着发生了变化,但你能说王弼就对吗?
我国当代文学家、史学家,余秋雨先生在著作《老子通释》中,也是支持王弼版本的切文断句,并根据王弼版划分的81章,做出了自己的理解和解释。
有人说《道德经》是《周易》的中心思想,两者兼读才能明白什么是“道”,所以我觉得只有读懂这两本书的人,才有资格注释《道德经》。
余秋雨先生深耕《道德经》、《周易》几十年,他所作的《老子通释》全书白话讲解,相对于其他注释版本要通俗易懂得多,非常适合现在的我们来读。
最后,再提一个问题:
《道德经》原文: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
王弼版《道德经》这么断句: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
那么,请看这么断如何: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