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121122克己复礼为仁

北京中科曝光 http://pf.39.net/bdfyy/zjft/161225/5154125.html

12.1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这章的旨趣在克己复礼四字。

克己和复礼是一种并列关系,并非是一种因果关系。

克己是从诚意正心而言的,复礼是从外在行为而言的。

孔子强调修身就是要从这两个方面入手。比如修身之时,自己的心性还未定,还未做到定静安,那就要遵从礼节。因为礼节就是圣人所制定,遵从礼节其实也是向圣人学习。

克己即是戒慎恐惧修省,诚心正意。复礼则是喜怒哀乐之发皆中节。一内一外,双管齐下,则可有所修为。

而且,我还要指出这个为仁,为字并不能解释成是的意思。

而是成就的意思。是说克己复礼能成就仁。

若要问啥是仁,其实就是至善,这个无论《论语》还是《大学》《中庸》都讲得很清楚的。关于啥是仁,根本无需争辩,之所以争辩,皆因不知儒学义理的旨趣所在。

颜渊问啥是仁。孔子说了,克己复礼可以成就仁。日日能做到克己复礼,则天下之事都可以说归于仁了。成就仁在于自己,而不是因为他人说啥是仁就是仁了。颜渊又问了,请老师讲讲关于礼的条目。孔子说,不符合礼不要去看,不符合礼不要去听,不符合礼不要去说,不符合礼不要去行动。颜渊说了,我虽然不敏慧,但是一定会牢牢按照老师你所说的话去做。

一日克己复礼,是说只要每天都能做到克己复礼,则仁就有了。天下归仁其实和孟子所言的万物皆备于我意思是一样的。四非实际上就是喜怒哀乐之发皆中节的意思。

很多注解东拉西扯,永远扯不到正点上,皆是因为不晓得儒学义理的体系逻辑所在。

尤其是克己复礼为仁,把这个为字当成是的意思,更是不能原谅的。仁只能去为,去成就,永远不可能知道仁的样子是啥。而且仁只有一个定义,儒学早说清了,那就是至善。

这个至善是需要修身的,如何修,那就是克己复礼。一个是内在修为,一个是行为规范的约束,双管齐下。

12.2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仲弓就是冉雍,和冉有,冉耕是兄弟,三个人都在十哲之列。

仲弓问啥是仁。孔子说了,出门的时候就好像要去见重要的贵宾一样,治理百姓就好像进行重要的祭祀一样。自己若是未有立己,就不要去达人。在一国之内,无有怨恨,在一家之内,也无有怨恨。

仲弓说了,我虽然不敏慧,也一定牢牢按照老师的话去做。

孔子对颜渊问仁的回答侧重于理论。说明颜渊实际上是很聪颖的,有很高的领悟力。

而对于冉雍问仁的回答则是侧重于现实的具体情况。但其根本还是在于克己复礼。这是要清楚的。

见大宾,承大祭,都牵涉到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阐释中庸的时候已经指出,并非是俗世所讲的那样,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去给别人,或者自己做不到的,不要要求别人去做。这都是文字生意。真正的意思是自己未有立己,不要去达人。是强调克己。立己在先。

其实,从孔子的回答看,从来不给啥是仁这样一个定义,而是给出方法如何做到仁。因为为仁由己,在己。是需要切实的修身功夫的。做不到,就是再懂仁也是无用的。

这是孔子因为弟子问仁而回答不同的根本原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38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