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代儒家“知行”观
我国古代对“知行”话题的思考非常,现仅列部分
《尚书》:“非知之艰,行之惟艰”
《论语》:“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知之”《中庸》:“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孔子的话)
程颐:“真知未有不能行者”
朱熹:“即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论先后,知在先;论轻重,行为重。”
王阳明以前的儒家,大部分把知行看作两件事,“知”就是知识认识,“行”就是行动实践。知行分开来理解和相互作用。
二、王阳明的知行观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和我们理解的知行合一有很大的不同。
我们理解的知行合一是理论联系行动,知是理论知识,行是行动实践。
金岳霖说“哲学就是概念的游戏”。首先我们应该知道的就是王阳明的“知”和“行”的真正含义,才能真正的理解他的“知行合一”,才能为我所用。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是以“心即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物理”为依据的,目的是为了“存天理,灭人欲”,成为像圣人一样的人。那么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就是以此展开,也就不难理解“知行合一”的含义。王阳明的“知”即“吾心良知之天理”,“行”即“致吾心良知于事事物物”。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可以概括为三点:
1、知行只是一个认知和实践的过程,不可割裂;
2、知行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3、知行关系中“行”的目的是要克服心中不善的念头,以致达到至善(“至善”即“天理”,“天理”是公,是真理,是大善,是人的仁爱之心。“)
王阳明“知行合一”的重点是“行”,一方面解决了困扰自己已久的“物理吾心为二”的难题,另一方面面对当时的社会风气,也有针砭时弊的作用,对当代知行脱节,言行不一的情况,也有积极的作用。
三、董平教授微博中对王阳明“知行合一”的经典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