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好看皮炎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9113880.html“中庸”思想与“中和”之美:浅析儒家思想对中国画的影响儒家的“中庸”思想对中国古典艺术精神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中国画亦然。中庸是一种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态度,在《论语》中,孔子把在“中庸”看成是一个最高的道德标准,也是他解决一切问题的最高智慧。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学中的中庸之道,它影响下的审美观不但要求内外的合一即品性与行动的合一,也要求客观与理性与情感的合一。什么是中庸之道儒家思想认为,以中庸之道观之,人的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是人的自然属性,但是人们不能一味放任这种自然的天性,而应该对其加以约束和限制,以此去追求与天道、天性合一,从而获得至诚、至善、至仁、至真的人性。这种思想对于中国画的影响在于,它不提倡人们在对自然景物的欣赏和表现中毫无约束地放任情性,完全根据画家自身的感觉去表现,而是要求他们持有一种理性的观照,在某种特定的思维轨道上去创作。什么是中和之美“中和”是中国儒家文化的重要思想观念,也是中华文化中从古至今对人们影响至深的一种审美态度。这里所说的“中”,即适中、中正,不偏不倚;“和”即和谐、协和。这种中正和谐之美也正是中国画的审美要求。人物画以形神表现人的德操与神采,山水画以意境表达君子内心的仁德与智慧,花鸟画以物象的神韵表现大自然间勃勃生机与吾人内在精神的相映。这些特征都是儒家提倡中庸注重中和之美的审美趣味在中国画当中的渗透。《中庸》当中这样定义“中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认为人的所有感情的发生能够合乎节度,没有过与不及才能称之为和。这与《论语·八佾》中孔子所主张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和《论语·先进》中过犹不及”的说法都是一脉相承的。中庸思想与中国画审美之间的关系在中国画的的发展过程中,中庸思想由对画家们审美态度和审美观念的潜移默化,逐渐具体到中国画的表现形式上对“中和之美”的追求。在审美的维度上,中庸思想的这种讲究适度的观念表现在在实现理性与感性之间的和谐沟通,也就是说,将服从于社会法则的理性思维和服从于主观情绪的感性思维在艺术的表现方式上进行协调,这就促成了“中和之美”的产生。中庸思想映照在审美上,就是一种有节制的和谐之美,于绘画上则是题材、表现技法与艺术风格的完美和谐,因此也常常表现出对绘画手法的某种有目的性的制约。在中国画的品评体系中,画家过度的放飞自我或者朝某一方向的任性偏离,都不是中庸;而画面上过于激烈的审美表达或过于极端的风格彰显,也有悖于“中和”之美的要求。“中和”之美原则最突出的特征是主张含蓄与和谐,它在中国画的创作中不仅表现为对物象的观察、分析,取景的方法和画面构置的方式,还包括表现形式和绘画语言方面的诸多特点,比如天头地头的留白、程式化的构图手法、对线条的运用和色彩的选择等等。这种传统古来有之。唐代以来的人物画与中和之美在唐代的人物画中,我们看到了不卑不亢的大气与不激不厉的从容,甚至在李思训、李昭道父子富丽典雅的青绿山水风格中,我们也看到了山水画中延续了古代人物画的审美标准,采用了精谨的手法表现端方典雅的儒家审美趣味。其后在王维等知识分子的水墨山水之风中逐渐形成了山水画独立的审美标准,尽管这种新的审美标准吸收了道禅两家的审美思想,也终究未能完全脱去儒家“中庸”、“中和”思想和审美风尚的影子。中国人物画向来不注重去表现人体的结构、肌肤之美,而是重在表达人物的精神气质与神态气韵,古来的人物画皆是如此,体现了中庸思想影响下的“中和”之美。花鸟画当中的“中和”之美在宋代院体画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和严谨,以其形象的严谨、画法的精工和风格的典丽成为百代典范。山水画与中和之美作为山水画而言,从五代荆关董巨到北宋诸家,这种风尚愈加浓厚,对于山水的表现不仅直接映射着孔子“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审美理想;在笔墨的表达方式中也多以含蓄内敛的皴法与苍茫的点染为主;在画面意境的营造方面,不论是烟波浩渺的水景,还是宏大壮伟的山景,都不脱离画意的平和与宁静。这正是中和之美在山水画中的具体反映。中和之美的微妙尺度“中庸”思想与“中和”之美影响下的中国画创作和品评观念,不提倡作者对自身个性的张扬,也不赞同对于自然性情的尽情表现,而是要在理性和感性之间的一个微妙尺度上,不但要将物象的本来面目做一番精细的刻画,还要表现出其所含有的道德特征,从前者“尽精微”的绘画手段以达到后者“致广大”的伦理目的。孔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句话是孔子对君子做人的内在本质与外在风度协调配合的要求,也是中庸思想和中和之美的标准和尺度,这种标准对后世的音乐、诗文、书画创作都产生了强大的引导作用。中国画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之美历来以来,中国画创作都在不经意间遵循着这个原则,既以自然物象的形态状貌作为描绘和表现的重点,又不去一味地以其形作为表现的唯一目的,而是要在物象的形貌之间发挥笔墨手段的长处,来表现气韵、意境这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虚玄之妙。在这种思想的潜影响下,中国画往往呈现出静穆、含蓄、浑茫和敦厚之美,这也是一种经过了沉淀和历练之后的沉静之美。本文为作者“一路伴你看天下”原创作品,欢迎个人评论和转发。欢迎对我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64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