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到30才彻底读懂
王阳明传习录
第二章传习录上
要慢悟,不要顿悟
先生于《大学》“格物”诸说,悉以旧本为正,盖先儒所谓“误本”者也。爱始闻而骇,既而疑,已而殚精竭思,参互错纵,以质于先生。然后知先生之说,若水之寒,若火之热,断断乎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也。
这里涉及到“四书五经”中“四书”成书的渊源。《大学》原本不是单独的一册书,而是《礼记》中第四十二篇的内容。相传是孔子之言,曾子所写,这就是徐爱原文中的“旧本”。
程颐和朱熹认为“旧本颇有错简”,就称旧本为“误本”。那他们认为“误本”误在哪呢?比如《大学》中的“三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他们认为“亲民”是错的,应该是“新民”,使民新的意思。还有《大学》中关于“格物致知”并没有展开具体的阐述,朱熹认为是“旧本”遗失了这一段,所以自己补上了。
于是朱熹把《大学》一篇单拎出来,加以修正,同时详细注释解说,命名为《大学章句》。《中庸》也一样,也是朱熹从《礼记》中拎出来的,与《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并一一注释,写成《四书章句集注》。所以“四书”是朱熹提出来的,后来成为儒学的基本典籍。
弄清楚“四书”的渊源之后,徐爱这段话就比较好理解了。
徐爱说:阳明先生对于《大学》里提到的“格物致知”等说法,认为旧本是正确的,但朱熹和程颢、程颐等先儒却认为是错的。我刚听到先生这种说法时吃了一惊,紧接着就是有些怀疑,然后殚精竭虑去对比新旧本的不同,来请教先生后才恍然大悟。先生的学说,像水之寒、火之热一样确定无疑,确确实实是相传百世之后,出现新的圣人也不会对此有所怀疑的。
徐爱为什么一开始会很震惊呢?因为朱熹注释的“四书”是官学正统、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如果你的老师认为某个国宝级大学者的说法是错的,你也会一样震惊。
先生明睿天授,然和乐坦易,不事边幅。人见其少时豪迈不羁,又尝泛滥于词章,出入二氏之学。骤闻是说,皆目以为立异好奇,漫不省究。不知先生居夷三载,处困养静,精一之功,固已超入圣域,粹然大中至正之归矣。
徐爱接着说:阳明先生天生聪慧,为人平易坦诚,不修边幅。人们只知道先生年少时豪迈不羁,又热衷于诗词歌赋,沉迷于佛学、道家的学问,所以突然听到先生的学说,人们都以为只是些标新立异、散漫而没有深刻研究过的学说而已。但他们却并不知道先生被贬到贵州龙场待了三年,在困顿中修养身心,精研专一的功夫已经超绝常人进入到圣人的范畴了,已经达到纯粹中正的境界。
“精一”的说法,出自于《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意思是人心是危险的、随时会被蒙蔽的,道心是幽微的、很难被彰显的,所以我们必须精研专一、诚恳地遵循中庸之道,以正人心、明道心。尧传位给舜时,只说了“允执厥中”四个字,到了舜传位给禹时,就加上了前面十二个字用以解释与完善,这十六个字就是有名的儒家“十六字心传”。
对于儒家“惟精惟一”的圣人之学,王阳明是典型的慢悟,不是顿悟。为什么很多人都喜欢顿悟、向往顿悟呢?因为顿悟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太多付出,顿悟就那么一秒钟,就能达到圣人的水平,谁不想啊?比如你突然知道生活中某个朋友达到很高的成就,你自己羡慕嫉妒,觉得人家是顿悟般突然取得成功的,但其实人家背后的付出你根本看不到,你是突然知道人家成功的,就错以为人家是突然就成功的。
就王阳明来说,他花了多少年、绕了多少弯路才悟到圣人之学呢?
王阳明年出生于浙江余姚市;
18岁按照朱熹格物的方法,在门庭前格了七天竹子,格到晕吐过去,这就是著名的王阳明格竹典故;
28岁中进士,沉迷于诗词歌赋;
31岁告病回到浙江绍兴,修建“阳明洞”,修佛炼道无果,“渐悟仙、释二氏之非”,也就是王阳明慢慢地领悟到道学和佛学并不是人生正道;
35岁上疏援救被宦官陷害的忠臣,被贬到贵州龙场(今贵州贵阳修文县)当驿丞,一个没有官阶的驿站官。
37岁,也就是在贵州待了三年,才开始慢慢悟到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的道理。
即使聪明绝顶如王阳明,也要活到37岁才慢慢理解儒家圣人之学,开创心学一派。人生没有顿悟,顿悟的人生是没有根基的,今天顿悟佛、明天顿悟道、后天顿悟儒,到头来其实啥也不是,人生要慢慢地悟,慢悟的人生才是扎扎实实的。
爱朝夕炙门下,但见先生之道,即之若易而仰之愈高,见之若粗而探之愈精,就之若近而造之愈益无穷。十余年来,竟未能窥其藩篱。世之君子,或与先生仅交一面,或犹未闻其謦欬(qǐngkài),或先怀忽易愤激之心,而遽欲于立谈之间,传闻之说,臆断悬度,如之何其可得也!从游之士,闻先生之教,往往得一而遗二,见其牝牡骊黄,而弃其所谓千里者。故爱备录平日之所闻,私以示夫同志,相与考而正之。庶无负先生之教云。
门人徐爱书。
徐爱接着说:我每天都朝夕都受教于先生门下,深知先生的学问是看起来浅易,但越学越会觉得高深,看起来粗泛,但越探究越会觉得很精辟,看起来很容易做到,但越深造越觉得没有止境。跟着先生学了十多年,我其实还没有达到入门的水平。今世的君子,有的只和先生有一面之缘,有的从未听到先生的教诲,有的先入为主对先生有愤激的不满情绪,一交谈就想要根据传言去妄自揣度,曲解先生的学说,这样怎么会真正学到先生的学说呢?就算是跟着先生游学的弟子,听先生的教诲,也常常是学的少忘的多,只看见马的雌雄黑黄这些表象,而看不到千里马的本质特征。所以我详细记录了平日里先生的教诲,私底下给同学们看,相互考订修正。希望我们不要辜负先生的教诲。
作者:仁也
广州仁也营销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
我的《传习录》学习参考书目:
1.《传习录明隆庆六年初刻版》,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传习录注疏》,邓艾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3.《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陈荣捷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四书章句集注》,朱熹撰,中华书局
5.《张居正直解论语?大学?中庸》,张居正著,中国言实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