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精解第五十五章

道德经原文: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翻译: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具有深厚道德素养的人,其德业是多么的深厚啊,就如同纯真的孩子。

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

毒虫不会叮咬他,凶猛的野兽不会侵吞蚕食他,飞禽野鸟不会搏击他。

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

孩童的身体幼弱稚嫩,骨弱筋柔,但却保持着固有的元气,有着充沛的能量,不知男女合和之事却充盈阳刚之气,身体精神处在最高最好的状态。

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这样纯真的孩子虽然整天哭闹好动,但一切行为表现却是在其自在自然之中,精力不会耗损,身体不会不适和疲倦,身体与精气神都保持在至和的最佳状态中。

知和曰常

认知懂得这种真一谐和的道理,使得自己保持真纯合一,才能守持住自己的本性本命的常态,也就是能做到使得自己处在本然应然的自性真一,使得自己处在最合理最适合最恰当的位置,从而谐和身外万物与之利而无害,达到至高至上的最和谐的状态和境界。

知常曰明

能够认知自身乃至众生万物的本性本命,这样才能做到达观明了,也就能够达到明白了悟自身以及万物的本性本命之所本原元态内在规律及其生发运化规律。

益生曰祥

与万物利而无害益于众生,去利益众生协和融同众生,才能做到同万物众生和谐相处,一团吉祥和气万象福瑞之景象。

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不能知和守常,脱离自身淳朴本真,身心分离,我执我见,意气用事,以自己自私自利忘知妄见的欲念驱使自己去追求功名利益,去争强好胜彰显实力,使自我强壮成熟,过于或者过早的使得自己处于强盛的状态。这样做是不合于道违逆于道的,其结果就必然受到道的惩罚,万物都是由强而衰的,这个果报就是导致加速或提前灭亡。

解析:

1,本章相当而言理解起来还是比较简单的,但却非同一般的重要,可以讲本章是老子整部道德经论述完尊道贵德思想画龙点睛的一章。比如本章老子的“和”、“常”、“明”是老子的重要思想表述词汇,之前我都解析论述过很多。这些不只是一种概念,更是一种状态和境界,而理解起来却不是很容易。“和”是平和和谐,是融合一同,是合适恰当,尊道贵德最高的境界状态是“和”。知“和”之理才能知常入常,“常”是本然应然之规律之常态,是持守内在自性之境况,是遵守保持内在规律性,即遵循于规律规则曰“常”。“明”是达观明了,认知自身以及万物之“常”并能与之相谐和才是“明”,也才能真正做到“明”。

2,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老子说的还是有些神秘和夸张的,是这些异物能自然远离大德圣贤之人呢?还是大德玄德之人有了驱除这些毒虫野鸟猛兽的能力呢?是得道的大德大贤自身具备了这种与万物沟通融合而能与毒虫野鸟猛兽的和平共处的能力呢?还是老子或者说是“道”赋予了这些大德大贤之人以一定的优厚待遇呢?恐怕今天我们还无法去用一个幼小天真的孩童或者得道的圣贤的生命去做一个生存试验以来求证结果。一则是生命大于天没法以此做实验,二则是世人确实皆没有如此至圣至贤者。如果有照着老子的说法这样的人物,即使是在孩童阶段也许在野外就可以与毒虫野鸟猛兽等和平共处了。这一切都不是那么的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习道德经老子所教,去谐和自身协同万物,去与自然宇宙万物相和谐,重要的是要学习具备这种境界和能力。而能够具备自身和并且与万物和的能力,是由知命守常继而能够明继而能做到益生这样的一个完整的过程来实现的。

3,还是要重点说说“益生曰祥”,千篇一律的解析是“益生曰不祥”,真可谓天下文章一大抄,读不懂老子本意也就罢了,这种明目张胆自以为是的歪曲错解曲意篡改老子之意简直是大逆不道。老子的思想是一以贯之的,因知和而能做到常,因能做到常而能达到明,因能够明而能够做到“祥”。这是老子要论述的。祥是祥和,是一团和气,是福瑞吉祥,是万物并茂,即充满生机和谐祥瑞之象谓之“祥”。益生既要益于自身,也要益于他身,才可以与一切万物众生相祥和。

4,祥和是国人的一种追求,也是一种至高的境界和智慧。吉祥如意是很好的祝福词汇,来源于古圣先贤的思想精神传承,老子孔子都非常重视和强调“和”,读不懂“和”就不懂得“祥”。

5,还是要重复强调一下,老子两次说过“物壮则老”,“物壮则老”是规律,是道的表现,是老子用以强调说理的论据和依据。“物壮则老”不是老子说的不道,“心使气曰强”才是老子要说的的不道,是在我执我见基础上的自我人为用事才会得强逞强,才会早熟早强,由此才会早死早亡。大道至简,复杂的是人自身而无他。

启示:

第一点是生存法则问题

人人都有家,人人都离不开家,懂了家也许就懂了和,我前两天即兴写了一篇短文《家论》,以帮助大家更好地去理解传统文化的“和”。读不懂“和”,就读不懂本章老子的思想要义。我们文化的一个道统就是“和”,老子和孔子等古圣先贤都是讲“和”的,而且是非常重视“和”的。家庭和睦、和气生财、以和为贵为广大人民大众的基本理念,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衷共济、致中和等等则是传统道德精神的理念和追求,更有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睦邻友好协和万邦的“和”的社会理想,也更不用说气和云祥、惠风和畅、祥和纳瑞等等儒人雅士的情致风趣了。“和”的思想真实是中华文化的一大特质。儒家的中庸之道可见一斑,此中也只能是窥一斑而已。可以讲老子的和则是老子之道的最高境界之追求,是修道修德的目的,也是修道修德的结果。这与非此即彼有我无你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之丛林法则有着本质的区别和不同。可以说因“和”而生,因“争”而亡,是老子的基本思想,这也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几千年来的传统思想理念。

第二点是学术话题

就拿本章“益生曰祥”的理解来做个例子。这个把老子“益生曰祥”活生生搞成了“益生曰不详”的逻辑推理咋来的呢?这些人站在自私自利的基础上理解益生就是益自身,甚而引申为偏执于自己生命健康保健养生,甚而引申为贪生纵欲......而后益生必然会使自身强,老子后面说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强了不好会物壮则老的,所以不能益生,应该不益生,否则会强的就会死的。继而祥也就必须是不详才说得通。这些人的理解注解这都啥逻辑这是???思想目的不纯起心动念扭曲了啊,思想基础错则全盘错,用什么再好的逻辑去推理都无用了,何况乎何以能了悟老子,我反复说过无德无以为道,就是这个道理。

也许这个错根还是来源于王弼的,也就是这个不经世事的青年的一己之见所致吧。王弼除了把道说得玄乎其玄之外,对道德经的很多地方解释错漏百出甚至不能做到自圆其说,也许是因为太年轻的原因还难以完全理解老子吧,也就在所难免很多地方做了错误的翻译,却成为了后世解道不能越雷池半步的规范标本。从另一方面讲一些前人的说法能成为亘古不变的经义,无非是后世之人学而不思、不求甚解、牵强附会、照抄照搬、条条框框,搞不明白只知道也只会找前人的依据,如此天下文章一大抄所致的结果吧。如此的这种治学态度实在是让人难以也无法接受的,如此所带来的恶果是难以想象的。这种貌似遵从古训的做法好像胜似有理,实则是为学治学的一大弊病。为什么不溯本求源好好研究一下古圣先贤的思想智慧,好好思考老子的真实思想及其形成,为什么不去以历史史实找找老子的思想依据呢。有点头脑也用点脑子,潜心认真的去思考去体会,少一些虚妄浮夸,少一些人云亦云,少一些趋炎附势,少一些曲意吹捧……来些实际,来些求真务实,也许能读懂经典,也许能为学日益。我写的《可忧可叹------从贺电现象看我国文化之窘状》一篇文章虽然有点犀利尖刻,但目的是让我们能以此为警示引以为戒,也以此来以去邪气以正学风。

第三点是文化精神问题

深厚宏博的中华文化如同一个浩瀚的海洋,具有着海纳百川包容一切的气度和能力,而这包容和谐的思想精神也是传统文化本身的精神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反对儒家和孔子乃至于反对传统文化的叫嚣者们基本都是不学无术之人,对传统文化和古圣先贤的思想智慧皮毛都不能入。只有真正读懂古圣先贤的思想精神才能看到古圣先贤们的智慧的光芒,才会才可以去深入去发展,满眼满心都装的是成见和固执、黑暗和愚昧是读不到也见不到光明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追求天下大同世界太平的世界方案人类方案就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就在老子孔子等古圣先贤的思想里。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文化和精神传承千万别丢了,这才是大国重器立国之本。都醒醒吧。

祝愿我们的民族万寿无疆,

祝愿我们的文化实现伟大复兴,

同时祝愿华夏文明光照于世界。

拓展阅读:

《道德经》解析——第十六章

《道德经》解析——第二十章

《道德经》解析——第三十章

《道德经》解析------第五十章

弘扬传统文化分享功德无量

版权所有翻录必究

愿大道广传,欢迎转发转载

引用的朋友们请手下留德

保持原创或载明作者及出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81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