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是一部子思所作的心学经典。
它的核心思想,就是“中孚”二字。
“中孚”,同时也是《周易》的第六十一卦,代表着一阳来复的冬至天心。
子思把心学的全部精华,凝聚在这个卦的爻辞中。
不信?不妨细品。
一、心是谓中
“中孚”的中,和“中庸”的中,都是心的意思。
清华简中有一篇《心是谓中》,明确把心称作“中”。
巧的是,《中庸》和《心是谓中》,都是子思一派的作品。
心中有孚,就叫“中孚”。
《周易》的原文就说过:
有孚维心。
又说:
有孚惠心,有孚惠我德。
什么是“孚”?
就是子思在《中庸》里面首次提出而且反复强调的“诚”。
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子思
二、心安则吉
《中孚》的第一句爻辞说:
虞,吉。有它,不宁。
先来看看为什么“虞”就能吉。
在子思的心学体系中,“虞”是修心的方法。
虞,安也。——《广雅》
又如《仪礼》中有“三虞”,郑注亦云:
虞,安也。
《周易集解》也引荀爽曰:
虞,安也。
可见,爻辞中的“虞”,就是安心之意。
从下文的“有它不宁”也可以看出,此处的“虞”是安心之意。
因为“不宁”,就是不安。
宁,安也。—《说文》
心安则定,所以说“虞,吉。”
心中有它,自然就不能安心,所以说“有它,不宁”。
何等清楚明白的修心道理!
三、如何安心?
子思在《中孚》已经明确地告诉我们:
要想心安,心中不能“有它”,也就是专心不二,心中没有其他的念头。
或敢有它志,以辱君義。
如何才能使得心无它志,胸无杂念?
答案在曾子所作的《大学》里面。
曾子是子思的老师,在《大学》的开篇第一章就说: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诚心正意,便是格物致知之道。
后世王阳明的心学,直接就是从此四字而来。
一部《周易》,便是最早的心学圣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