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新的一句: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这一段是子思,举出孔子赞美舜帝能够行中庸之道。前面讲我们不能够实行中庸之道。一个是过之,一个是不及,那么不过又不及是么样的人呢?像舜帝他就是能够行这个中庸之道,所以开始讲「舜其大知也与!」。
舜帝「其」,舜帝他是「大知」啊,有大智慧的人。「也与」,「与」是一个活动的口气,不是用决定性的语气。喔!舜一定是大智,用这个活动的语气,讲舜帝他是有大智慧的人。加个与字,在文言造句法,也很合乎孔子的说话,一种圣人说话的那种,温厚的语气。
舜帝什么是大智呢?「舜好问而好察迩言」,好问哪!舜帝他虽然做了天子,可是他好问,每一桩事情,他都要问问人家,他深恐自己知道得不够透彻。
因为一个圣人总是知道,天下事情太多太多了,所以凭着一个人,你说完全明了吗?这个就拿我们现在的情况来看,我们也读书,每天还要看,电视里传播的那些信息,报纸上传播的那些信息,我们都要吸收。有一些信息来了,我们也不知道,那就要问,有人知道就问。虽然我们也知道,知道得不够详细,你又不肯问,不肯问你就对于这个问题,对于这个信息不够透彻了解。所以舜帝,他是圣人是不错的,他还要好问啊!这就表示他谦虚。
比如说孔子也是圣人,「子入太庙」,孔子到周公庙里面,「每事问」,在太庙里面每一桩事情,他都要问,这就是好问。愈是有智慧的人,他才愈是好问,就是因为他好问,他才是有智慧。我们一般人不好问,深怕自己问出来,怕人家笑话了。我们有这个心理,这就要不得,你的学问总是有限的,所以舜他是好问。
除了好问,他「而好察迩言」,这个迩言的迩字,跟据郑康成的注解当近字讲,近是在很接近的近字讲。近是什么呢?郑康成的注解:迩,近也,近言而善,易以进人,察而行之也。近是浅近的意思,一种言语,很浅近的言语。很浅近的言语「而善」,什么叫善呢?在这里可以举一个例子来讲,所谓浅近的言语,就是一般人听起来,很容易明了。容易明了的言语,它也不是一个人,当时随便说出来的,而这种言语,从过去传下来的,叫做谚语。谚语就是,一般世俗人所传说的成语,通俗的成语。这些通俗的成语,往往含有,很好的道理在当中。
舜帝他一方面,就是好问很多事情,一方面对于世俗的人,常常说的那些很浅近的成语,就是谚语,他去察,察是观察。观察这些浅近的言语,他发现这里面,含有很深的道理。就是而好观察那些迩言,那些浅近的言语。浅近言语观察的结果,觉得这些言语很好,这就是郑康成所讲的「近言而善,易以近人」。
这些言语既是,从过去传下来的,一般人一提到就好,舜帝就拿这些言语,来做教化的一种工具。就借着这些浅近的,含有很好道理的言语,来教化人家,来教化一般人,就是「而好察迩言」。我们举一个例子吧,比如说一般现在都知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两句话一般人一听到,都知道什么意思,你种瓜了,把瓜种种下去,它将来结的就是瓜,种豆,这个豆子种,种下去将来它当然,长出豆子来。
这一般人都懂,既是一般人都懂了,我只是说比喻的话,那么舜帝为什么要观察呢?观察就是观察这两句话里面,含有的意思,这个意思就儒家的学术来讲,它就是讲的命,一个人讲命,孔子遇到任何困难问题,艰难困苦的时候,他一回想,喔!这是命或者是天命,天命是什么东西呢?拿佛法来讲,佛家的学问,佛法讲的因果,种瓜呢?瓜种是因,得瓜呢?就是结了果,是得了果了。种豆也是这样,豆子是因,得了结的豆子的果,那是果,就是因果。在儒家里面,没有讲因果讲天命,就是这个意思。
一般人虽知道这个简单的意思虽知道,可是它里面含有很深的意思,那个天命好不容易懂。孔子五十而知天命,他从十五岁而志于学,立志来求这个大学问,然后十年十年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岁而知天命,可见得不容易啊。天下任何事情,说简单我们日常前面讲的,「人莫不饮食也」,人人每天都饮食,你要研究饮食这其中的道理,大家都不明了。所以在这里讲的「迩言」,也是如此,往往一句很浅近的,人人一听都明白的那些,那些迩言、那些成语,你要往里面研究,含的意思深奥得很。
这是中国圣人所讲的学问,它就是这样,讲浅处,人人可懂、人人可以能够照这样子做。讲到深处圣人像舜帝,他还要观察呢。观察了、明了了,他用这个来,做教育的一种工具。
为什么用这个做教育的工具呢?以很深的一个道理,很难一下就能办得到的那种,学习的方法,借着这个很浅近的成语,教大家一听就明了,一明了就照着这样做。你能够照这样做,就是走上学中庸之道的路上去了。它巧妙就巧妙在这个地方,绝不是像后代的人,讲到道理就拿很高深的道理,一开始就跟人家讲得很深奥。讲得很深奥的话,人家不懂,不懂就没有兴趣了,人家就不敢来学了。讲道理是如此,讲实行的、修行的功夫,也是这样啊。
比如说颜子、颜渊,距离成为圣人只差一步了,等于上楼梯,上百丈高楼,他上到已经到了最高的一层了,就差那么一层就成就圣人了,拿颜子那种境界,一开始教人家学道、学圣人,你就拿颜子那种境界,来教人家就学,你就把人家吓跑了。
好,今天就讲到这里,我们明天继续。
明德至善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