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是很多朋友没有通读《论语》,估计也会背诵《论语》开篇3句话——“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那么,论语开篇的这三句话到底是要表达什么意思呢?其实,《论语》开篇孔子所说的3句话,便道透了3种人生境界,看看你是属于哪一种?
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翻译过来的大概意思就是: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练习它,这不也是很愉快吗?
中国人讲做学问,非常看重“知行”两字。于是就有了知难行易、知易行难、知行合一等词语,都是说要把知识和实践相结合,毕竟“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孔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与《中庸》当中所说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意思相仿,都是告诫人们:要用学习得来的知识和思想指导实践。
如果我们能够达到这种人生境界,也算是好学之人,也会发自内心生出一种喜悦之情。比如说,书上说“做人要以柔克刚”,我们去实践了,发现效果不错,便会暗自高兴,感慨“古人诚不欺我”。
但是,对于很多人来说,费脑筋去学习知识,本是一件难事;学完了,还要去生活中实践,就更加难上加难了。于是乎,国学大师南怀瑾在《论语别裁》中说:讲良心话,当年老师、家长逼我们读书时,那情形真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苦’乎”。孔子如果照这样讲,我才佩服他是圣人,因为他太通达人情世故了。
懒惰是人类的本性,学习、实践就是与本性做斗争,但是可以让我们成长进步。可见,喜欢不喜欢读书学习并实践,就是拉开人与人之间距离的关键,也是很多人难以达到的第一个人生境界。
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翻译过来的大概意思就是: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
一个人热爱读书学习,德业双休,便会有自己的志向和爱好,最后物以类聚,志同道合的朋友越来越多。这就好比是爱健身的人,可以认识不少健身爱好者;爱户外运动的人,可以结识很多驴友一样。
做学问,最怕的就是闭门造车,身边没有良师益友。所以正常情况下来说,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而来,的确是一件非常高兴的事情。
与朋友交谈,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我们自身也会打破局限,成长进步很快。正所谓是“读万卷书,不如名师指路”,或者说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但是,对于普通来说,好像不喜欢远方而来的朋友。比如,国学大师南怀瑾在《论语别裁》中说:从一般人到公务员,凡靠薪水吃饭的,是“富不过三天,穷不过一月”,遇上了穷的那几天,朋友要来家里吃饭,当裤子都来不及,那是痛苦万分的事。所以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惨’乎。”绝不是不亦乐乎。
现代人越来越浮躁,把感情看得很功利,很久没有联系,上来就是借钱、结婚求送礼、有事求帮忙,你说能让人不反感不?
不同的人,人脉圈子不一样,朋友的质量也不一样,正所谓是“你若是花朵,蝴蝶自来”。所以说,能做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人,实属难得,也算是达到人生的第二种境界。
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过来的大概意思就是: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这不也是品德上有修养的表现吗?
如果你的朋友从远方而来,与你把酒言欢,但是双方在交流意见的时候,你发现朋友在某些方面不赞成你的看法,还与你发生了争执,但是你依然不争辩、不生气,尽量追求“和而不同”,难道这不就是有君子度量吗?
话说,曾国藩和左宗棠第一次见面的时候,是在咸丰二年腊月廿一的傍晚,他们要商量的是如何平定太平军以及组建湘军的大事情。左宗棠胸有成竹、滔滔不绝,曾国藩俯耳静听,一句话都插不上。曾国藩不仅不生气,还很佩服左宗棠的才华。
但是,左宗棠对曾国藩是什么印象呢?
左宗棠在给朋友的信中谈到了自己对曾国藩的第一印象:
曾涤生侍郎来此帮办团防。其人正派而肯任事,但才具稍欠开展。与仆甚相得,惜其来之迟也。
由此可见,左宗棠对曾国藩的印象不是很好,还说曾国藩是“才具稍欠开展”。也就是说,左宗棠认为曾国藩才略平平,笨头笨脑,有种轻视的态度。
其实,这都和左宗棠为人太过强势有关,你左宗棠说话像打机关枪,让人没有插话的机会,老实的曾国藩只能点头称是了。到头来,因为曾国藩没有附和好自己,显得有些敷衍,左宗棠就看轻曾国藩,认为曾国藩不懂自己,还略带生气。其实,这也算不上孔子所说的君子行为。
不可否认,左宗棠的天赋和才华都高于曾国藩,但因为他人不能跟上自己的步伐,不能完全认同自己的想法,就大肆攻击他人,实在是不可取。后面,左宗棠见人就说曾的坏话,说曾脑瓜子笨,说曾不会打仗,说曾是伪君子,等等。
但是,曾国藩不和左一般见识,尽量默不作答,还说“论兵战,吾不如左宗棠;为国尽忠,亦以季高为冠。国幸有左宗棠也。”由此可见,曾国藩的度量和修养都在左宗棠之上。难怪曾国藩去世了,左宗棠会以“晚生”的身份送上含有“自愧不如”的挽联。
说曾国藩和左宗棠之间的故事,是为了让大家见识什么才是真正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但是,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没有曾国藩这样高的涵养。就如国学大师南怀瑾在《论语别裁》中说:别人不了解我,而我并不在心中怨恨,这样才算是君子。那我宁可不当君子,你对我不起,我不打你,不骗你,心里难过一下总可以吧!这也不可以,才是君子,实在是做不到。
即便是大部分人都是有仇必报,但这也不妨碍“人不知人不愠,不亦君子乎”作为人生的第三种境界,也是孔子眼中做人的最高境界。
结语:
人生,“学而时习之”的功夫,是第一步;“有朋自远方来”,是第二步;“人不知而不愠”的境界,是第三步。
而且,如果没有第一步的实践,便无从有第二步。如果没有第二步的到达,也无从说到第三步。这便是孔子眼中的三种人生境界,和思想体系无关。
大家不妨自我对照一下,看看自己现在处于哪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