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底,一条关于求职的话题在微博上火了!
一网友在微博上发帖称自己曾遇上一个这样的另类应届生,一个自称毕业于复旦大学刚毕业的小姑娘,应聘前台。起初,HR没觉得哪里不对,只是告诉小姑娘,做前台,薪资可能不会太高。小姑娘淡定地说,我要求也不高。
HR刚松口气,姑娘一张口:两万。
招聘启事上明明写的是薪资3K到5K,姑娘是怎么YY出2万呢,原来招聘信息里有一句暗号:有能力的话薪金面议。
十句话有九句都没看见,唯独这句好像最无关的,成了令箭。
消息一出,迅速在网上炸开锅,不少网友表示自己这么多年是不是上了个假班,也有网友觉得姑娘是对面议有深刻误解。
这些年类似的事情也不在少数。
今年10月份,一个HR的网上发贴吐槽,说是一个清华的应届毕业生面试产品经理,工作经验没有,社会阅历为0,开口就要月薪3万以上,还要加期权,HR没忍住,狠狠地喷了应聘者。
且不说这些年轻人勇气可嘉,也不说他们能力够不够,反正找不到工作是个必然的结果。
曾经有个年轻人特别认真地发邮件问我老板,你们是不是歧视名校的,为什么一起去的,二本的你们都收,不收好学校的。
我老板看完邮件特别认真地回了一句话:我们不是不收名校的,是不收你。
我想,孩子应该懂了,你的学历不值钱,因为你还不值钱。
、是很多人奋斗多年的成果,可带着这份成果走进职场,未必是件好事。
这么多年,我见过不少确实用文凭换来高薪的,可最终你发现,狮子大开口的结果是,别人对你的期待,你总也实现不了。
我有个大学同学,毕业以后自己创业,自己有名校情结,所以对于好学校的毕业生,他就是心甘情愿多出钱。
他们公司曾经来过的两个小朋友,一个名校,一个非名校。名校生的薪水多了将近三分之一。可这两个孩子的表现颠覆认知。名校生的可怕就在于,每天脑子里想的都是,我名校毕业,凭什么给你打印,凭什么帮你跑腿送文件,张口闭口都是吓死人的校友圈。可是,那又怎么样呢?反倒是另一个姑娘,做事踏实,勤勤恳恳,让人特别安心。
按照我们同事的话说,这就是一手好牌打个稀巴烂。
在职场,你会发现,年纪越大,越没人拿自己的学历说事儿。因为它的价值会越来越弱化,最终一个人的价值会包含很多部分,学历会成为最不重要的一个。
过去,我特别喜欢用乌镇大佬们的学历教育别人,警醒自己,好学校给一个人带来的东西远不止学历。可后来,有个同事跟我说,你信不信,如果一群同样有钱的肄业生坐在一起,故事就会变成另外一个版本:看看吧,学历其实也没那么重要。
于是,你就懂了,其实并不是学历的问题,就是人的问题。名校于集体而言,是更高的成功概率,可于个体而言,就是成王败寇的惨烈。
有个三十多岁的同事说过一句让我特别惊醒的话,最怕自己一把年纪,还在用自己大学牌子吃饭。
马云爸爸曾经说,阿里对学历没要求,北大清华的应该到中小企业去。其实,我觉得这话有一半是对的,任何一家公司都会对学历有要求,只不过高材生们更应该睁眼看看这个世界。
定价顾问CaseyBrown在TED演讲中说,决定你薪酬的不是能力,而是你对自我价值的判断。没有人会按照你的价值付你薪水,只会按照他们对你的估值定价。
而你的估值定价来自哪里?
一个是对自己和市场的正确评估,还有一个就是你得证明自己值这个钱。这两点,想做到都不容易。
人很难看清自己,有些人喜欢妄自菲薄,有些人觉得自己怪不错,没有几个人认真想过,我能提供什么,别人需要什么。就像这个应聘前台的小姑娘,或许她的能力和学历都值2万,可惜她应聘的是个前台。
再说第二点,如何证明自己值钱,这是一个作为下属,你必须先退一步。
没有经验,没有过去,只凭一张学历,别人其实买的是你的未来。或许有些好公司愿意买,但大部分公司不愿意承担这个风险。
在硅谷,每天都有很多创业者在去找钱,而投资人的标准其实很简单粗暴,你是不是一个成熟的连续创业者,没人会问,你是哪个学校毕业的。
道理再简单不过,我们只买你的过去,不买你的大饼。当你离开学校,trackrecord就要重新计算,这就是职场最大的残酷。
这些年,年轻人该不该自以为是,一直是大众讨论的话题。我从不认为开口要钱是错的,毕竟第一份工作的薪水对一个人的价值是很重要的。
但问题是,你要如何说服别人相信你的价值。
周鸿祎曾经说起过自己的理想主义倾向,但摔了几个跟头之后发现,做事业根本没那么简单。所以,他去了方正,从最基础的程序员做起,学习了解公司一家真正的公司是怎么运作的。
他说了一句话,现实又残酷,年轻人要保持理想,但更应该先实现一个小目标,比如先找一份工作。
这句话真的很实在。
在我看来,在中国,一个人的教育成本是很高的。不仅是砸钱,考上、,还需要实打实的自律和努力。但是,职场谈学历,远远不够,有能力的人吃肉,没能力的人吃土,与其抱着对高薪的憧憬不撒手,不如多花点心思去提升自己。
》》》职场进阶,4条至理名言,圣贤书中的求升之道!
《论语》中有云:"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孔子说:“不懂得天命,就不能做君子;不知道礼仪,就不能立身处世;不善于分辨别人的话语,就不能真正了解他。”当然这里的礼泛指周礼。(有个词叫做礼崩乐坏,大家可以深入了解一下孔圣人)
知天命,并不能单纯的看作是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天命就是上天安排好的,知天命并不是一种迷信。
在儒家心目中,所信奉的天命是客观存在的,但古人从不会盲目“知天命”。相反,儒家更加强调的是人的后天主观能动性,所以,才有了后来荀子的“人定胜天”。其实,这就是中国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在春秋战国时代,百家齐鸣,百家并不是单独而存在的个体,而是互相联系,互相融合,互相吸收对方的“精华”,融合成自己新的学术观点。所以,有些大道理我们在其他学术中也可以找到。
天命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等,还有着人的道德责任、为人的准则、人的出处通则等等。
人总是在一定的条件下生存,在一定的背景下寄托,在一定的凭借中发展。而且,生而为人,必须有所承担,这样的承担,无从推卸,这就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天命”。
就像笔者之前讲过的诸葛亮,诸葛亮精通《易经》,通过八卦演变而来的“八阵图”变幻莫测。诸葛亮明知天命如此,然而依然选择逆天而为,发挥主观能动性,这就是使命感。
职场哲理:
知天命、知天道。清楚自己的历史使命,背负历史使命感,从而顺应既定的条件、响应时代背景,乘势而为,百折不挠地的前行,最终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
《论语》中有云:"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等的了!但人们已经长久缺乏这种道德了。”
中庸并不是不讲原则、一团和气,或保守固执、不前不进、甘居中游,做一个随风倒的“墙头草”,而是教育人们要提高个人修养,每日三省吾身,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是为人处世的基本方法。中庸之道常常跟一个人的“情商”相挂钩。
中庸之道可以理解为寻找一种“平衡点”,一旦打破这种“平衡点”就会物极必反,过犹不及。就跟我们现在强调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一个道理。
职场哲理:
凡事皆有度,必须适可而止,急功近利,欲速则不达。超过一定限度就会适得其反。只有保持良好的心态,合理安排工作、学习和休息,劳逸结合,懂得休养生息,消除负面情绪,使自己充满正能量,才能实现人生价值的同时保持身心健康。
《论语》中有云:"尽美矣,又尽善也"。
极其完善,极其美好,完美到没有一点缺点。
很多人都有尽善尽美的心态。但是过度苛求自己,追求完美,而不考虑自己的能力和实际情况,忽略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就属于一种典型的“完美主义心理”。俗话说:金无足金、人无完人。过分追求完美,只能是庸人自扰。
职场哲理:
要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以及客观环境,制定合理的目标和计划,注意追求的目标不要过高。
《庄子》中有云"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
因此内圣外王的主张,晦暗不明,思路不通,天下人多追求其所好,并把它当作完美的方法和论述。
"内圣外王"之道,很多人把归于儒家的主要思想,其实并非儒家首创。
"内圣"就是自己的修养要高,做人就要做君子,就是以君子为榜样来要求自己。但是,仅仅提高内在的道德、修养是不够的,还必须强调"外王"。"外王"就是要去得成功。仅有内心的修养是不够的,还要把它运用到实践中去,并干出一番事业来。
职场哲理:
人首先应是培养自己的品德,然后还要"立言",听你的话能够让大家从中受到启发,受到教育。仅此还不够,还要做出一番成绩来,否则说再多的名言,别人也只会认为你是纸上谈兵,不能服人。
前两条教会我们为人处世之道,后两条强调自我修养和调节,重要的是能够将自己的“修养”应用到生活中去。希望本文所讲的哲理能够给职场中的你有所启发。
圣贤书中的智慧博大精深,然而,我们教育子女的时候如果能让他们领悟以上这四条,那他们必将受益终生,大有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