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提出“致中和”的概念,中者,天性,喜怒哀乐之未发。和者,后天的教化修养,喜怒哀乐发而有节,可见,中庸之道基本的观点是保持天性、保持适度原则、保持执两用中原则。
《中庸》中指出,一个人如何才能使自身符合中庸之道呢?一个字“诚”,结合其他观点,我们可以认为,要完成一件事情,把它做好,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简单称之为《中庸》中成事的方法论。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是最为我们熟悉的一句话,然而其重要性未必人皆尽知。《中庸》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其意思是说,凡事预先准备,容易成功,反之就会失败。说话前做好准备就不会不流畅,做事前做好准备就不会困窘,行动前做好准备就不会后悔,行路前做好准备,就不会山穷水尽。这样可以说把准备的作用说得很形象具体了,人跟人之间的区别,并不在于别人比你聪明多少,智慧多少,实力比你强多少,根本的区别在于筹备的认真程度、重视程度。
从某种程度来说,所有的成功都是预先筹备出来的,把该想到的各个步骤、阶段事先都考虑到,准备到,这样事情发生时,一切尽在计划掌握中,胸有成竹而自信满满,事情纵有变化也可以从容应对,不慌不乱,皆是“预”的作用。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真诚是天之原则,追求真诚是人的原则,天生真诚之人,不勉强即可达到,不过分思考也能达到,他已经达至中庸之道了。这段话实际上讲了“诚”是达至中庸之道一条捷径,保持真诚天性,最容易接近中庸之道。但只拥有“诚”,显然还不够,这就引出第三个方面。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别人一遍可以做到的,我们做百遍,别人十分努力可完成的,我们千倍努力去完成。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即是说照此去做,定会有一定程度的成就。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多学、详问、慎思、明辨、切实实行,一个真诚的人,要有执着追求的目标和勇气,这样也是对真理,即道真诚的表示,既有千锤百炼的决心和干劲,又有正确的方法,博观而约取,学以致用,从书本中学习间接经验,从生活中摸索直接经验,互相对照鉴定,以科学睿智的态度对待知识和学问,并把所学运用于实践。
所以,简单来讲,《中庸》给出了一个成事的方法论:凡事一定要做好事前充分的准备,这是成败的关键,其次,“诚”的姿态,不管对事对人,都是必不可少的,诚也是一个最接近中庸之道的状态,第三,有笃定的目标,博学的决心和态度,扎实的行动力,付出比聪明人多的努力,尽管天资不高,也能获得属于自己的成就。
可以说,这三点,为普通人能力的变强变大,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也揭示了一个道理,人与人的区别,并不完全在于天资,只要以正确的方式去做,就可以塑造一番不同的成就,改写普通人的生命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