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的中行是人名不它是子思的中

郭沫若曾说,《周易》一书是战国的作品。

这个观点看似耸人听闻,与大众历来传说的文王作易大相径庭,实际上却是极其正确的。

不过,郭沫若所提出的证据之一,居然是把爻辞里面的“中行”,当成了人名。

这个证据却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因为“中行”一词的含义,实际上是《中庸》的作者子思所大力提倡的中庸之道。

一、《周易》卦爻辞里的“中行”与中行氏无关

郭沫若所说的中行氏,是东周时期晋国六卿之一。晋文公作三行以备胡,以荀林父为中行将。荀林父谥号曰桓,史称中行桓子。

然而纵观《周易》卦爻辞,里面的“中行”没有一处是当做人名的。

而战国之前,孔子就用过“中行”一词,是把它当成中道来解释的。

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孔子

二、“德”与“行”

在《周易》写成的时代,德与行是一对关联紧密的词。

德,是内在的品德。

行,是外在的行为。

子思在《五行》一书中,将德与行的内外分得很清楚。

仁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行。义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行。礼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行。智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行。圣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行。

仁义礼智圣这五种内在的德,体现在行为上,就是五行。

《周易》的元亨利贞四德,实际上就是子思五行中的仁礼义智四德。

剩下的最重要一“行”,就是五行居中的“圣”德。

“圣”之德,在五行里居于中央地位,它在“行”的体现,就是“中”。

三、圣人与天道

孟子曾经说过一段圣人之道与五行之德的话:

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智之于贤者也,圣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

按照孟子的说法,仁义礼智圣这五行之德中,“圣”德与“天道”息息相关。

如果说,“中行”,是圣人之德的外在体现。

“中孚”,则是圣人之德的内在体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3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