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当生则生,当死则死

-当生则生,当死则死

来书又云:“师云:‘为学终身只是一事,不论有事无事,只是这一件。若说宁不了事,不可不加培养,却是分为两事也。’窃意觉精力衰弱,不足以终事者,良知也;宁不了事,且加休养,致知也。如何却为两事?若事变之来,有事势不容不了,而精力虽衰,稍鼓舞亦能支持,则持志以帅气①可矣。然言动终无气力,毕事则困惫已甚,不几于暴其气已乎?此其轻重缓急,良知固未尝不知,然或迫于事势,安能顾精力?或因于精力,安能顾事势?如之何则可?”

①持志以帅气可矣:语出《孟子·公孙丑上》:“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

欧阳崇一在信中说,按照您的教导,如果实在精力匮乏,不能将事情处理完,就应该依照良知的判断,先去休息一下,不要疲于奔命。想尽快尽美的把事情做好,看似是对的。但因为拼的太厉害,身体吃不消了,一下子病倒了,事情也只会半途而废了。这也是“违理而行”了,误将贪功冒进当做了致良知。

如果事情刻不容缓,就算筋疲力尽,也只能强打精神,让意志引领气力,鼓舞自己强自支撑,也能把事情处理完。虽然这个过程会有气无力,处理完事情更加疲惫不堪。这其间的轻重缓急,良知固然不会不知道。然而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事到临头,又怎能兼顾的好呢?

“宁不了事,不可不加培养”之意,且与初学如此说亦不为无益。但作两事看了,便有病痛在。孟子言“必有事焉”,则君子之学终身只是“集义”一事。义者宜也,心得其宜之谓义。能致良知则心得其宜矣,故“集义”亦只是致良知。君子之酬酢万变,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当生则生,当死则死,斟酌调停,无非是致其良知,以求自慊而已。故“君子素其位而行①”“思不出其位”②。凡谋其力之所不及,而强其知之所不能者,皆不得为致良知。而凡“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动心忍性以增益其所不能”③者,皆所以致其良知也。若云“宁不了事,不可不加培养”者,亦是先有功利之心,较计成败利钝而爱憎取舍于其间,是以将了事自作一事,而培养又别作一事,此便有是内非外之意,便是“自私用智”,便是“义外”,便有“不得于心,勿求于气”④之病,便不是致良知以求自慊之功矣。所云“鼓舞支持,毕事则困惫已甚”,又云“迫于事势,困于精力”,皆是把作两事做了,所以有此。凡学问之功,一则诚,二则伪。凡此皆是致良知之意,欠诚一真切之故。《大学》言“诚其意者,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慊。”曾见有恶恶臭、好好色而须鼓舞支持者乎?曾见毕事则困惫已甚者乎?曾有迫于事势,困于精力者乎?此可以知其受病之所从来矣。

①《中庸》“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②思不出其位:《论语·宪问》“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③“劳其”五句:语出《孟子·告子下》,原文“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④语出《孟子·公孙丑上》“不得于心,勿求于气;不得于言,勿求于心”,这是告子的观点,意为心所感受不到的事物,不要在形气上探求;语言所把握不了的对象,不要在心上探求。孟子赞同“不得于心,勿求于气”,但反对“不得于言,勿求于心”。

阳明先生的回答中,有几个引文,先说一下:

“君子素其位而行”,语出《中庸》,原文如下: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素其位”,立足现在所处的境遇。素,平素,现在的意思,这里作动词用。“陵”,欺侮;“援”,攀援,本指抓着东西往上爬,引申为投靠有势力的人往上爬;“尤”,抱怨。“居易”,居于平安的地位,也就是安居现状的意思。易,平安。“俟命”,等待天命。

(译文:“君子立足现在所处的境遇去做应做的事,不生非分之想。处于富贵的地位,就做富贵人应做的事;处于贫贱的状况,就做贫贱人应做的事;处于边远地区,就做在边远地区应做的事;处于患难之中,就做在患难之中应做的事。君子无论处于什么情况下都是安然自得的。处于上位,不欺侮在下位的人;处于下位,不巴结在上位的人。端正自己而不苛求别人,这样就不会有什么抱怨了。上不抱怨天,下不抱怨人。所以,君子安居现状来等待天命,小人却铤而走险妄图获得非分的东西。”)

“思不出位”源自《易经·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核心意思是指考虑事情不超过自己的职责或能力范畴,不把精力浪费在自己其实并不了解、也无法施加影响的事情上。知道什么是自己该做的,也知道什么是自己不该做的,脚踏实地,实事求是。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句,语出《孟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译文:“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磨砺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阳明先生说,“宁可不去做事,也要培养本源”这句话对初学者来说是有意义的。但是,作为有一定进境的人来说,把处理事情和培养本源看作两件事看,就是问题的所在了。孟子说的“必有事焉”就是说君子之学终身只有“集义”这一件事情。义,就是宜,就是妥当。心做到它的妥当就是义。致良知就是心能“得其宜”。所以,集义就是致良知。核心就是“君子素其位而行”,“思不出其位”。

处理事情和培养本源本来就是一件事,孟子说“必有事焉”,只要人活着就不可能停下来的,人生入世治世无非就是应对人情事变。只有做事情觉得良心能安,才算是达到了义了。致良知先要有个自知,要量力而行,譬如挑担子,你要知道你自己有多大力气,能干多少活。能挑一百斤的担子,偏偏逞能挑二百斤的担子,不但完成不了工作,还把自己压吐血了。致良知不是缺心眼,这是两回事儿,明明知道自己不行还偏要上,这不是致良知了,是没脑子。

电影《泰坦尼克号》中,船要沉了,谁先上救生艇呢?优先的是妇女和孩子。如果是按体力抢的话,男人肯定比妇孺更有机会上救生艇,但如果这么做了,这辈子还能心安吗?

在生死和良知面前做一权衡的话,但凡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都会选择良知,不会选择兽性。“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正是人类光明一面的彰显,南宋文天祥就义大都、张世杰成仁平章山、陆秀夫殉国崖山,明末史可法战死扬州,刘宗周殒身杭州,这几人无一不是人中龙凤,心里比谁都清楚大厦将倾独木难支,明知必死,依旧慷慨赴死。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取义成仁不是拼血气之勇,而是热爱生命,不到最后关头不轻言战斗,需要挺身而出的时候,会依照良知的判断,找到一个最佳的路径,勇气和智慧的双重化身才是致良知。

阳明先生多次向朝廷请求告病还乡,省亲致仕,阳明先生请求归退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身体问题,痰嗽之症一直困扰先生的后半生;二是尽孝的问题,先生是祖母带大的,与祖母感情很深,他常年在外做官,无法在祖母膝下尽孝,从这个角度来说,先生是非常重视健康和家庭生活的。朝廷没有允许他的奏请,否则,阳明先生也就不用一而再,再而三的上奏折了。

有反诘者说,既然你说“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当生则生,当死则死”,那么现在国家需要你效力的时候,你却要辞职,这不是表里不一吗?

从具体情况来分析,阳明先生请求告病的时候,都是在局面较平和的时候。用先生自己的话说,最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了,换别人顶替自己的位置,也是完全可以应付的来的。自己留下来,并无太多补益,离开对国事也没有什么损失,这个时候这样的选择也是“义(宜)”事。

相反,在平定宁王之乱这件事上,阳明先生忠实践履了自己的“当行则行、当死则死”。当时,他只是路过叛乱发生之地,发生的事情是不属于他管辖范围,且宸濠之乱刚起之时声势浩大,阳明先生手中并没有正规军队。如果只是从自身的利害关系着想,阳明完全可以不管这件事,反正出了事情朝廷追究责任百分之百是追究不到他头上的,而组织平叛对当时两手空空的阳明而言难度太大,失败后很可能会丢掉性命。但是,阳明先生认为,只有“虽万千人吾往矣”的积极面对,才是良知的选择,此事便是“当生则生,当死则死”最好的注解。符合内心良知的事情,无论刀山火海,必取义成仁,这才是真正的浩然正气充盈于天地之间。

阳明先生接着说,凡是谋求力所不及的事和明知超出自己心智范畴的事情,都不能算是致良知的事情;凡是在力所能及,心智范畴内的磨练都可以算是致良知的事情。如果说宁可不去处理事情也不可不去培养本源,就是有了计较成败得失的功利心作祟了,进而就有了爱憎取舍。把处理事情和培养本源当成了两件事,这是师心自用,而不是致良知以求问心无愧的功夫。

你所说的自我激励,强打精神坚持下去,处理完事情后就会疲惫不堪,又说被事势所逼,被精力所限,都是把处理事情和培养本源当成两件事看了。

大凡做学问的功夫,首先是做到不自欺,你所谈及的情况,根本原因是“诚”字做的不够真切。《大学》中说“诚其意者,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慊。”你曾经见过厌恶恶臭,喜好美色时,还要自我激励,强打精神才能坚持下去的人吗?从这个角度自己体会一下,就能找到病根了。

关于“知行合一”,首先是自知,客观评价自己的能力水平到什么程度,什么事情能扛的起,什么事情扛不起。做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的事情才算是致良知。非要做一些超出自己能力范围之外的事情,就不是致良知了。

人做事情的时候,只要是发自内心的,不是功利之心牵引的,都不觉得累。比如打麻将这件事,自己愿意玩,打三天三宿不睡觉依然兴趣盎然,不觉得累;相反,如果有人给钱雇你打麻将,别说打三天,一天一宿熬下来就会腰酸背痛、哭爹喊妈。自己愿意干和为了挣钱干这是两回事儿。

只要先有个功利心,就会去计较成败利钝,然后就有了爱憎取舍。比如打麻将这件事,别人一千块钱一天雇你去打麻将的时候,你马上就开始计较里边的付出和利益,心里自然而然就会有厌恶出来,就像被老师逼着写作业一样,自然是很累的事情。

拿人钱财替人做事,自己逼着自己干,强打精神,还要坚持,最后肯定会是疲惫不堪的状态。

把人生当成一次用户体验,懂得工作和生活只是人生的载体,不是人生的本身。用认真“品味”的心态面对人生,而不是用“熬”的心态面对人生,你的人生必然会告别疲惫不堪的阴云笼罩,充满阳光明媚。

刘长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379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