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者,无极而生。一语道破欲练太极拳,先从无极桩始的天机。无极桩又名松身法。顾名思义,是对周身具体部位的实际用功。只有周身部位产生松的具体变化才是向着真正的松迈进的正确方向。
练无极桩须两脚均衡承重。只有在如此状态下才能够实现周身的松匀,进而才可提及能于动态的拳术当中仍然有松的可能。若两只脚着地都松不下来,一只脚着地却能松下来岂不是可笑之极!
正雷太极书院刘家瑞老师太极拳的松是一个宝。是练这种拳的大奥妙。然松非懈,软非瘪。松是对后天的紧的中和手段,软是对平时硬的调节之功。只有松紧适中,软硬正好才是中和之象。
中和即度也。处处能掌握好动态当中周身开合收放的度,就能练出太极独有的劲儿。其实太极拳那点事儿很简单,也很科学。记住,只要是运动就肯定是有力的,否则就是伪科学。但掌握好度的运动下的力量逐渐就会成为劲儿。所以说,劲儿也是一种力。是力的最完美的中和体现。
这种劲儿含而不露,吐而亦圆。不用的时候保持中和这个度,用的时候仍然保持中和这个度。《中庸》有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中节谓之和。太极拳练的就是这个玩意。
太极劲儿是周身的东西,不是手上的。是从脚下逐渐出来的。练拳得脚下时刻都能找到舒服的平衡点,这个时候,周身也就跟着会做出相应的舒服调整。反过来也能够帮助脚下强化这个平衡点。这个平衡点无时无刻不存在。其学名叫做中正安舒。
安舒是对是否真正做到中正的检验。没有安舒之感,身体直挺挺的都是假的中正。中正是一个广泛的概念。而不是单单局限于躯干。诚如古谱所言: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中正又何尝不是:一处有一处中正,处处总此一中正呢!
正雷太极书院刘家瑞老师能中正则进、退、顾、盼皆可随心所欲的任一变转。因此,古传十三势的五步练的就是这种功夫,这种习惯。所以,有迈步如猫行之比喻。观今人拿脚刻意,落步沉重。出脚如跨河,还美其名曰大开大合。却不知可曾想过这违背了如履薄冰的练习原则。
五步练的是劲儿的生成,八门练的是劲儿的进一步运用。拳术之规有六合。曰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此乃世人都能娓娓道来也。然实际能够做到者并不多。更别提知晓这六合的目的是要干什么的了!
松是松不出劲儿来的。松是对原有的紧的中和。在松紧适中的状态保持后,通过外三合的骨架调整(术语称此为拳架子),内三合的意气作用(术语称这个叫以心行气)而逐渐实现劲儿在上下,前后,左右的对称充盈(太极术语亦称之为八面支撑)。
实际上,古传拳法经过千百年的研磨早已经确立了上下为奥妙,前后为本能,左右为技巧的旨要。上下劲是前后,左右的本钱,本源。所以太极拳先练脚下,故有其根在脚一说。根在脚,则劲的第一发动亦在此而不假也。故又有劲起于脚之说。
起于脚,发于腿,主宰于腰,通之于背,形于梢节。此为一气贯串的劲路不二之理。这个劲路就是上下劲的阐述。可现在练太极拳的又有多少人能够认识到,练到呢?成天迈着个大步,压着个身子不敢往上送劲,不会往上送劲。却美其名曰松沉。
松沉没错。可松沉是为了什么呢?有人说是为了如不倒翁的稳定。还有吗?不知道了?这就叫做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阴阳仅仅是掌握了一半儿!其实,松沉是为了给地面一个力,这在现代力学术语上叫做作用力。有作用力就有反作用力。可又有多少人会用这个反作用力呢?甚至连这种意识都没有!
反作用力就是劲起于脚的动力源。松沉没有错。只有时刻保持松沉才能时刻有作用力,同时才能时刻有反作用力可借。顺人之势,借人之力。古人研磨的已经极为通透。可你就百思不得其解啊——我怎么就感受不到,借不到呢?我告诉你,你步子迈的太大!你周身没有成为一家。
你走路一个竖叉一个竖叉的接着,你的转换轻灵吗?你能借上地面的反作用力很轻巧,很轻松的随心所欲的动吗?用夸张的例子好好想想你练的大步子拳对不对吧!杨少侯,孙禄堂,吴鉴泉,郝为真等等大师级的太极拳人物哪个不是小架子呢?今天之人好似比这些大师高明的不得了。大谈特谈,宣扬鼓吹一辈子大架子练拳。坑人坑己!
正雷太极书院刘家瑞老师古之拳法,法分三盘。三盘者,天地人是也。地盘用五步,练的是由脚到腰的劲路生成。兼及拿脚迈步,走奇踏中之技法。内里取象乎鸡形,马形;中盘练劲在脊背上的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的功夫。也称身弓。兼及身法的折叠之妙,变化之能。内里藏着猴形,熊形;上盘练灵通于背,两手的呼应,以及用顶带着身体走的功夫(轻功),兼及斜肩吊背,一字线法的妙诀。内里暗含鹞形。
进如虎扑,退如狗闪,左右如燕,贯串如蛇。以上这些是在完成基本的形体构造变化之后的进一步练习内容。先变化自身,然后才能真正做到仿生象形。故有神形妙化十三丹功之称。此为外丹法门。丹者,上日下月是也。即对人体外在阴阳的冶炼。但前提是要有仿生象形的内容。
人为万物之灵长。万物亦具人之所不具备之特长。古之前贤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变万物之长为我所用。化万物之有为我所能。进而强化自身之技也。譬如斜飞一式。乃取象于雄鹰博兔之势。
鹰这种动物抓住猎物是不脱钩的。如猎物顺着惯性亦可借此而使得鹰在地上翻滚辙压,失去故有之优势。所以,雄鹰猎物从高空迅猛而下,先用翅膀扇飞猎物,顺势而擒之。故在古法练习当中,斜飞走的是肩,用肩带动手臂挥出。而且要在斜肩吊背的身形下练习才对。
又如野马分鬃。走的是脊背肩头的摇晃惊炸之法。仿效马儿抖摆鬃毛之形。因此说,太极拳里许多式子的命名都是极富含义的。可现代人无论是教的,还是练的多少人懂这些呢?太极拳在过去之所以很厉害,不是现在的那种玩劲,那是真能上得台面的实战练法。是一动就能把十二种动物的形神瞬间放到身上的玩意。
过去真正的练法是先把劲练出来。想练出劲就得先按照类似儒家的伦理学说按部就班,遵规守矩的调整周身的骨架。要做到骨头关节能合理的动(转动与升起),肌肉能保持持久的向下坠。这就叫做骨肉分离(功能性的分离)。然后如道家的内炼之法去练意气的功夫。那都是一层一层的来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