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没法像别的同事一样推销自己。其他人在老板面前好像总能轻易地表现自己。”“如果我能像他一样擅长演讲就好了!他说话总是那么风趣幽默,我却讨厌站在台上,其实专业上我明明比他优秀得多。”“朋友们周末总想出去玩,但是我常常只想窝在沙发里,安静地看书,或者睡个午觉。我是不是早衰了?”
对于性格内向且高度敏感的人来说,这样的内心戏真是再熟悉不过了,而这些想法,正是德国知名性格咨询专家西尔维亚·洛肯遇到的内向高敏者所发出的心声。
西尔维亚·洛肯是语言学博士,企业培训师,作为一个安静的内向者,西尔维亚·洛肯从年起就专为性格内向者这一特定人群做咨询工作,帮助周围的内向者走向成功。洛肯博士还出版了《内向高敏者》、《性格拼图》、《内向心理学》这几部畅销的“生活中的性格心理学系列”作品。
其中,《内向高敏者》这本书针对内向型高敏感人群(简称“内向高敏者”)而写,旨在帮助这个人群发现自己的优势,化解内心冲突,度过心理难关,利用自己的性格特质获得成长发展。
《内向高敏者》一书封面01停止自我批判的声音,提升自尊水平
在崇尚外向性格的主流文化里,开朗阳光、幽默风趣、表现力十足的外向者更容易受人欢迎,更有机会在人群中发光发热。而安静少言、喜爱独处的内向者则可能从小时候开始就被人认为是孤僻的,不合群的,走入社会得吃亏的,甚至总是被建议或要求改变性格。
内向高敏者若是接受了这种身份认同,认为自己的性格特质是不好的,那么他这一生势必要深陷于自我否定当中,总企图去改变自己,成为他人。
内向高敏这种性格特质真的不好吗?不,说其不好的,都是社会偏见在作祟。性格没有好坏之分,无论是内向还是外向,都各有优劣势,内向高敏者亦然。
书中指出:“内向高敏者的自我批判往往更强烈,很容易损害自信心。肯定自己的内向性格——这对于很多内向高敏的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一步。试着接受自己的方方面面,包括那些让你在开会时支支吾吾说不出话、在假期里过得不那么愉快的特质。”
作者洛肯博士多年深入内向高敏者人群,在采访与研究中总结了内向高敏者的优势:谨慎、专注、自我探索、善于倾听、安静、独立、善于分析、擅长写作、持之以恒、有同理心。
而与之相对的劣势在于:过于小心、过于注重细节、易受刺激、被动、逃避、过分理智、自我否定、固执、不爱交际、害怕冲突。
令人遗憾的是,很多内向高敏者常常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反而总是拿自己的缺点进行自我批判,认为自己不够好、有问题,总想着改变。也就是说,这种内在对自己的不认可使得许多内向高敏者处于低自尊水平。
这无疑是内向高敏者对自己身心能量的耗费以及对自我才能发挥的束缚,在这种状态下,不仅幸福感低,还会影响个人成就的塑造。
其实有众多名人用他们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内向高敏不是问题,问题在于你把它当成了问题。
就像我们熟知的比尔·盖茨,他就是一个内向安静的人,但他从不因此妄自菲薄,反倒认为内向的性格有很多好处,比如可以静下来心花长时间研究问题,还能够独处看书。
美国第一夫人埃莉诺·罗斯福也被认为是一位内向型性格的人,曾自述自己从小性格敏感腼腆,但长大后的她能与自己做朋友,接纳自己的性格,用高共情的能力、细腻的情感、亲切的态度,热心公众事业,深入民众生活,辅助罗斯福总统为民众做了许多实事,不仅成为罗斯福总统杰出的合作伙伴,同时也成就了自己。
因《哈利·波特》中赫敏一角成名的演员艾玛·沃特森曾经也因为自己不是一个外向的人而觉得自己好像有问题,但她后来接受自己就是一个内向型性格的人,坦承自己就是不喜欢参加舞会,不经常出门喝酒,不爱出门跟朋友一起玩。
还有其它例子,比如贝多芬喜爱独自一人在大自然中散步,拿笔记录音乐灵感;爱因斯坦也喜欢独自一人安静向内探索,在此期间让创意迸发。
总想成为别人,成为一个乐观开朗,与他人谈笑风生的人,不是不可能,是太过于强求自己。内向高敏者确实有劣势,但人无完人,死盯着自己的劣势,不但不能使人变得更好,反而给自己带来困扰和束缚。
相比外向开朗的人来说,内向高敏者只不过是把生命的能量指向内部世界,对外界的刺激比较敏感。认识到彼此的不同,而非把自己变得与外向者一致,才能真正看清自己,接纳自己,提升自尊水平,发挥个人才华,得到幸福与成就。
02找寻自我需求,与内在深层联系
苏珊·凯恩,曾出版过《安静:内向性格的竞争力》一书,她在TED演讲《内向性格的力量》中,讲述自己9岁参加夏令营时,行李箱里塞满了书,她想要的野营聚会是大家坐在一个小屋里惬意地享受读书的过程。
然而现实与她的意愿相背,在夏令营的每一天里,都充斥着吵闹的口号,本来拿书来读的她被建议应当变得外向,而苏珊把它的书放回行李箱,心里充满不舍与愧疚。
类似这样的事情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在她的成长之路上,她否认内向者也可以优秀,否认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苏珊说她首先成为了华尔街的一名律师,而不是长久以来想要成为的一名作家。
苏珊曾经背离自己内心的需求和愿望,听着真的令人感到遗憾。《内向高敏者》这本书的作者说道:“如果我们一直排斥内心所求,再想找回它就会非常困难,甚至会比为了实现梦想而克服的困难更大。因为这样做相当于拿走了我们飞翔的翅膀,夺走了能给我们带来快乐的东西,让我们与自己的内在断开联系。”
不少内向高敏者渴望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喜爱,为了合群,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不惜压抑自己内在的需求,比如明明想要宅在家里,却强迫自己和朋友出去参加吵闹的派对,比如明明想要当个程序员,却跑去做推销员。
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有怎样的需求,如果总是背离心之所向,经由他人定义,长此以往只会与真实的自己背道而驰,活得麻木或痛苦。
03遵循中庸的平衡之道,坚持自我与融入外界
内向高敏者并非生活在孤岛,他们需要在这个社会上生存,他们也希望受人喜爱,同样需要人际关系和社会资源。然而,他们又如何在坚持自我的同时亦不会脱离外界呢?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难关,但并非不可解的难题。
心理学家荣格曾提出“人格面具”理论,是指一个人公开展示的一面,在不同场合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以寻求社会认同,融入社会与他人和睦相处。
对内向高敏者来说,想要融入社会,与他人建立好人际关系,就得适度戴着面具,并且察觉到自己当时戴着面具。
适度戴着面具,扮演各种场合的不同角色,是与他人进行良好互动的需要,而察觉到自己是在扮演角色,会让一个内向高敏者对自己的行为有掌控感,从而在交际中减少疲累感。
作者在书里也提到了,想要在一个良好的群体中,既坚持自我,又和他人好好相处,那就要感知自己在群体中的角色,与不同的人生活,在不同的领域中,来回切换自己的角色。
除此之外,内向高敏者要想有所成就和突破,还得深入探究自己的人生目标。
美国科学家、心理学家布莱恩·利特尔提出“自由特质理论”模型,在这个模型中,他把人格特质区分成固有特质和自由特质。
利特尔认为,要在生活中实现这些决定和目标,我们需要性格中的自由特质,这些特质不会受到天性和环境的影响。而自由特质使得内向高敏者能够在看起来更适合外向者的领域中开心且有效地发挥自身作用。
利特尔本人其实是一个非常内向腼腆的人,但同时也是一个非常受欢迎的演讲家,人们对此感到讶异,利特尔认为这正是因为自由特质理论,内向者可以为了他们喜爱的工作、重要的人生目标,表现出外向者的一面。
我们所熟悉的一些名人也是这样的情况。比如奥黛丽·赫本,她曾说:“我是个内向的人,所以要扮演外向的女孩对我来说是表演中最难的。”然而这不妨碍她在《蒂凡尼的早餐》、《罗马假期》等多部作品中诠释外向开朗的性格,并因此闻名遐迩。
但有一点要注意的是,当内向高敏者为了社交愿望或者人生目标而扮演了外向者的角色后,一定要给自己制造独处安静、刺激较少的空间,让自己恢复能量。正如作者在书里说的:“对于容易受到过度刺激的内向高敏者来说,外在的安静可以帮助他们减压。”
接受自己是个内向高敏者,想要“做自己”,并不意味着要任性地把自己藏起来,去远离外界,而是要找到一种既能保护自己又能不脱离社会的方式,此时,中国文化里的“中庸之道”、“阴阳平衡”,对内向高敏者来说,就是一种很好的生存方式。
“中庸之道”的含义之一就是人们顺着自然本性和人生目标行事,与人事物的互动控制在一个度里,不偏不倚,折中调和,而“阴阳平衡”则强调保持协调,既不过分也不偏衰的状态。
对此,内向高敏者可以一面融入外界,用自己的优势展现个人才华,用自己的方式结交朋友,另一面又得回归自我,因外部行动而耗费能量后,即刻退回到个人的休憩空间,用安静和低调的方式,蓄积能量。
如刚刚提到的奥黛丽·赫本,戏里她或许扮演一个开朗活泼的女孩儿,但戏外,她却保留着独处的生活方式,喜欢和她的狗一起散步,一起欣赏大自然景色,为自己一个人待着而感到开心并从中获取投入工作的能量。
你的性格特征或许偏向内向高敏者的特质,但绝不要让它束缚你的成长和发展,你身上一定还有某些部分是灵活自由的,去利用内向高敏者的优势以及我们人格里灵活自由的部分,遵循中庸之道,在内外部世界里求得生存的平衡。
《内向高敏者》的作者强调:“是时候改变你一直以来觉得理所当然的生活方式了!你会发现:这并不是要你放下身边的一切,发现一个全新的自己,而是要你利用自己的性格特质,找到更多的机会,让自己成长发展。我们把这个过程称为:成熟。”
当内向高敏者接受了自己的性格特质,真正地认可自己,对自己的存在感到自信笃定,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平衡人生,那么他就正走在一条通往心智成熟的道路,这条路让人的内心少了许多冲突,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有一方自己的天空,能够自在安宁地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