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和《中庸》,都是子思的作品。
两部作品对于“和”字的定义完全相同。
不信,看看《兑》卦怎么说。
一、和兑
《兑》卦的第一句爻辞,就是“和兑,吉。”
兑者,悦也。
和兑的和,就是和颜悦色的和。
和兑的兑,就是和颜悦色的悦。
心中要有喜悦,前提条件就是要心平气“和”。
如何才能心平气“和”?
就是要有孚。
“和”字在《周易》中只出现了两次,另外一次出现在《中孚》。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使得鹤鸟鸣叫起来的,就是孚。
使得其子应和起来的,也是孚。
有孚,才有“和”。
有和,才有悦。
所以作者在说完“和兑,吉”之后,紧接着又说了一句“孚兑,吉”。
由此可见,“孚”与“和”之间的密切联系。
巧的是,孚,就是诚,是子思独家首创的至诚之道。
二、致中和
从《中孚》这个卦名中,我们还可以清晰看出《周易》的作者对于“孚”和“中”也是紧密联系的。
巧的是,子思在《中庸》里面,明确地将“中”与“和”视为至诚之道(孚)的两大支柱。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
喜怒哀乐,“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也就是说,“和兑”,就是来自内心的喜悦。
那么,来自内心的喜怒哀乐,有什么大不了的,它们的“和”居然会被子思认为是“天下之达道”呢?
答案在子思所作的《性自命出》里面。
三、《性自命出》与子思
性命之学,是子思最早明确提出的。
《中庸》的开篇就说“天命之谓性”。
在子思的另外一篇名作《性自命出》里面,更是明确提出:
性自命出,命从天降。
究竟什么是“性”?就是那人人生而有之的喜怒哀乐。
凡人虽有性,心亡奠志,待物而后作,待悦而后行,待习而后奠。喜怒哀悲之气,性也。及其见于外,则物取之也。性自命出,命自天降。道始于情,情生于性。—《性自命出》
按照子思在《性自命出》里面的说法,喜怒哀乐未发之时,就是“性”。
喜怒哀乐“待悦而后行”,就是“发而皆中节曰和”。
“待悦而后行”的“悦”,就是“和兑”的“兑”。
“发而皆中节”的“和”,就是“和兑”的“和”。
如果《周易》不是子思作的,怎么解释这些高度吻合的思想?
有人会说,那是因为子思认真地学习了《周易》,完全领悟了《周易》的精髓。
子思精通《周易》,这自然是毫无疑问的。
《大象》和《彖》等最重要的易传都是出自他的手笔。
至于《周易》,我们只需知道它的文字完全是战国时期的风格,答案已经非常明显。
战国时期,能够写出《周易》的,唯有《中庸》和《性自命出》的作者:
子思!
本文为抱雪斋读易笔记之《周易》说文解字系列不造第几回,欲知前事后事如何,且看上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