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篇解读《中庸》(4)
――做到喜怒哀乐“深藏不露”便是君子
作者:红岭浸道
引子
古代先贤的著作,包含着极深刻的哲理,对个人的认知和修养作用极大。但许多人因为“文言文”难读,就放弃了。
笔者由于机缘巧合,对“文言文”不怎么“畏惧”,所以能够细读,并收获巨大:从古人的见解中参悟出了人生大道!
因为如此,我斗胆将自己对一些“古代经典”的解读和体会分享给大家,使得大家再遇到这些“文言文词语”时,能够轻松理解。
下面就解读一下《中庸》的部分内容,不一定对。
关于“千年难解”的“中庸”
“中庸”是什么意思?历朝历代,千人千解,莫衷一是。
结合对“中”的解读,即“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也就是说,“中”就是“深藏于心”。
那么“庸”又是什么意思呢?看看古代“庸”字的演化:
“庸”字的古代写法还有如下写法:
《说文解字》的解读为“用也。从用从庚。庚,更事也”,大意为“更事所用”,翻译为现代语境则是“一年一度为种植作物进行的土地整理”。
从以上“庸”字的使用和变化,我们可以这样来对“庸”字作一下注解:庸是需要花大力气进行的一项工作,如整理土地、筑城墙,等等,而要反复付出艰辛的努力。这也是“庸人”一词的来源。
“中庸”,就是要把“喜怒哀乐隐藏于内心”如“庸”一般,反复付出艰辛努力,长期保持这样的行为作派。
“中庸”,说得直白些就是,把内心中引发喜怒哀乐情感的东西都反复压实,如夯土筑城般,隐藏于内心。
一定有许多人不认同这一解读。觉得“伟大崇高的儒家”怎么会这样简单呢?
咳、咳,真理都是简单的!
关于“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看看孔子怎么说吧!“君子”就是按照“长藏心中反复历练”的原则做的,而小人正好“反着来”,小人“反中庸”。
从这一点来看,孔子之“道”的核心就是“中庸”。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意思就是按“喜怒哀乐存中不发,哪怕只有一天,也死不足惜”!
从孔子对“中庸”之道的推崇,他认为君子都是按“中庸”之道行事的,而不遵守“中庸”之道的都列入“小人行列”,足以让我们“高度重视”中庸。
关于“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这是孔子对“中庸”的进一步解释。
君子“时中”,就是“时时做到中”,一刻也不懈怠,“凡是引起自己喜怒哀乐感情波动的都深藏于心”,因为能引起自己的情绪波动的,大概率也能引发别人的情绪波动。
君子就是“时时刻刻注意不引发别人的情绪波动”,这样长期做,就是“中庸”。
而孔子所提到的“小人而无忌惮”,就是无所顾忌,就是不管是否引起他人的情绪,都要“发”。这就是“反中庸”。
子思深刻理解了孔夫子的“中庸”,才给“中”下了这样的定义:“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独到而精辟!
子思之所以也被称为“圣人”,我觉得是因为这篇《中庸》,只此一篇文章,便可奠定子思的伟大!
关于“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中庸是最高的道德准则了”,这是孔子的赞叹!
前面他提到“君子才能做到中庸”。
现实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那些有着较高地位和能力的人,他们的共同特点也是所谓的“不说人话”,只说“恰当的话”,只说“原则性的话”。
这很值得我们思考,更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民鲜能久矣”,说的是民是不可能长时间做到“中庸”的。为什么?
我认为,人都有表现欲、表达欲,只要“表现出来”“表达出来”(引起喜怒哀乐的情绪波动的话),就显露出了自己的浅薄,甚至引起他人的不适!
所以,做到“中庸”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时时刻刻”都做到“深藏不露”“锤实内心”而致力于“和”,致力于“原则性”“大道理”,让那些人和事都“自己归于他应属的位置”、“自自得到自己应得的结果”。
您说,这样做难么?
想做“君子”,还是想做“小人”,您自己选吧。
附:《中庸》相关内容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