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是中国人千百年来思想智慧的结晶,不过现代人应该大部分不知道何为大学之道,也更别提用大学之道来指导我们的思想生活了,到底什么是大学之道?
《大学》其实不是一本书,而是一篇文章,出自《礼记》,《礼记》一共49篇,其中有两篇拿出来被作为四书五经重要的两篇,一篇是《大学》,一篇是《中庸》,那么《礼记》是什么呢?我们要清楚《礼记》是什么就知道《大学》和《中庸》在讲什么了。《礼记》主要是说人在天地间,如何与时偕行,规范人的行为,从衣食住行到生老病死各个方面,就是说春天该干什么,秋天该干什么,夏天该怎么样,冬天该怎么样,人在天地间跟着时间来生活,来分配自己的人生,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就叫与时偕行。
天地间整体的规范来源于天人合一,对天人合一总的理解,就在《大学》这篇文章里面。《大学》这篇文章相当于在天人合一的系统里,人在天地间应该是什么样的状态,如何去生存,这就是大学所讲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的宗旨就在这段话上面,统摄全书。其余各章则是对这段话的拆解。这几句话已经把大学讲得很精练了,只要把这几句话理解透了,就知道《大学》在讲什么。就以下关键词“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本末”,“格物”,“至之”,“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展开来阐述。
学习圣人懂得何谓明德,并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发扬,这个过程需要经过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最后达到至善。
夫子说,仔细探究自然界的任何事情,都是有规律可循的,人们觉得没有规律是因为研究的太少了。
无论是国君还是平民百姓,都要把修养自己的德行放在第一位!
想要发扬德行要诚心诚意,不仅要做到祭神如神在,不在的时候也要坚持贯彻执行,这将会成为一个习惯。如果方面一套,背地一套,那就是小人,终究是不能使人心悦诚服的,也是不能聚敛财产的。曾子说即使独处时也依然要谨慎,就仿佛有十双眼睛在盯着你,十只手指在指着你。
我们只有做到随时随地鞭策自己,养成一个习惯,那么心才会正,才会把这条根本当准则!
说得多么好啊!现在明白了,我们为什么有时候知道却做不到呢?因为我们没有做到“意诚”,所以心不够正,不是完全的信奉着与准则,还没开始就要怀疑,并不能贯彻执行,所以运用起来那么难!
房子需要财富来装饰,美德可以完善人格,才能达到心胸豁达,身体自然也就舒适了。人的身心是一体的,如果总是精于计算,身体怎么可能安然无恙呢?所以君子要“诚意”。
如果心不端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就会看不见一切美好的事物!人心不正的人每天处在患得患失,恐惧,嫉妒中,哪里还有闲暇去发现美呢?果不愧是圣人!
我想到看朱光潜老先生的《谈美》,彼时我也有这样的感想,能不能发现美,人品很重要,所以,朱光潜老先生是美学专家,看他的文章就懂得他的德行有多深厚!
想治理好家庭,先要修好自己,如何修好自己?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即不要过分怜爱,也不要过分憎恶;既不要过分敬畏,也不要过分怜悯;既不要过分怠慢,也不要过分殷勤。
如果太惯坏自己的子女会让孩子长大以后变得贪得无厌,贪得无厌的人就不会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东西。
有子曰:孝弟也者,为人之本与;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德行高尚的人利用财富来完善自身人格,而没有德行的人用自己的生命去积聚财富。
《尚书》说:天命是没有定准的。就是说行善积德能得到天命,不行善积德就会失去天命。是故!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要治理国家,先要整顿好自己的家庭,要整顿好自己的家庭,先要修要自身,修身要心诚,心诚要学习,学习从自然规律来。此乃是本末,不可倒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