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推荐一本人生必读书,我只推荐这一本

北京酒渣鼻最好的医院 http://m.39.net/pf/a_8733702.html

某乎上经常会看到一类问题,请你推荐一本人生必读书,只推荐一本,你会选哪本?于我而言,一定是《论语》。

因为《论语》从头到尾都是教人求生的,对于普通人来说,生存力是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一个人如果不知道怎么学习、不懂与人交往,就很难在这个社会上生存下去,更别提实现人生价值。

1月份带合伙人学习国学经典,一共读了三本书,第一本《国学与人生》,第二本《道德经》,第三本《论语新解》,今天想就钱穆先生的《论语新解》,和大家分享下我的3个心得:

01.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享受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句话相信你一定听说过,但你是否仔细思考过,何为“知之者”?何为“好之者”?又何为“乐之者”?

其实,孔子这句话巧妙地把学习者划分成了三类人:

第一类人,不得已而学。

生活中,有些人因为迫于父母的压力、或者为了谋生而去学习一项知识或者技能。这就是“知之者”,比如,一些拼了命也要考体制的年轻人,多数都是因为家庭的期望,甚至压力。

第二类人,努力学习的人。

这类人通常还比较爱学习,希望通过学习达成某个目标,和第一类人不得已而学的被动相比,主动性方面好了很多,但毕竟属于爬坡阶段,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虽然很努力,但感受到的快乐并不多,更多是靠好学的精神和意志力在支撑。这就是“好之者”。

第三类人,享受的学习者。

达到“乐之者”的境界之后,经常会有一种“不学习就难受”的感觉,这样的人,学习只因为热爱,享受学习这个过程。

你有没有“不学习就难受”的体会?

我是有的。

今年大年初三回到银川后,初四我就开始工作了,家里人多,没有环境,我就去咖啡馆、去书店。

其实并非必须要那么早开工,但对我来说,当兴趣变成了工作,工作很多时候已经成为了一种自我满足。因为于我而言,工作就是学习,学习能让自己变得更好。

看书、听课、码字,当我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我是快乐的、充实的、享受的。

那么你呢?究竟是普通的学习者,还是努力的学习者,亦或者是享受的学习者?

02.中庸是做人的高级智慧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孔子说,中庸之道是最高的德行,但在生活中,很多人都做得并不好,老百姓很久都没有真正接触过中庸。

孔老夫子竟然把“中庸”上升到了“德行”的范畴,而且还是最高的“德行”?!

这是不是跟我们印象中对“中庸”的理解有很大出入?

在没读《论语》之前,我理解的中庸是“差不多就行了”,或者一种为人处事的圆滑、和稀泥。

比如,满分分,考个60分就可以了,毕竟,差不多就行了嘛;

做人不要太冒进,枪打出头鸟呀!

读了《论语》之后,才发现自己太肤浅!竟然误读“论语”30年!

真正的中庸,是一种让人感到非常舒服的状态,为人处事懂得把握好分寸。

每年过年,孩子的姑姑们都会给娃买衣服,礼尚往来,我也会给他们的孩子买衣服。

孩子二姑家有两个孩子,原本每个孩子我都买了一件羽绒服,结果老二的衣服早早到了,老大的羽绒服在我回江西前一天,也就是28号还没送到,因为担心过年拿不到,后来斌哥在商场里又给买了一件。

回银川后,我去快递驿站拿到了给姑姐家老大买的衣服,斌哥建议我把衣服给退了,他觉得已经买了,这件属于多余的,我想着,看孩子穿得怎么样,如果合适,就穿上,也没多少钱,过年不就图个开心,我也不是个抠门的。

果然,老二穿上后,非常合身,而且很好看,姑姐一直让我退了,说是已经都给买了,但看他们老二穿得那么好,我心里也高兴,坚持没给退。

结果,第三天,孩子二姑来家里,吃饭的时候,她送给了我一个礼盒:一只迪奥口红。

原本无意收礼物,这些东西我平时都很少用,家里的口红也已经很多了。但又担心拒绝姑姐好意,会让她误会我看不上,后来就收下了。

然而礼物是收了,但心里并不舒服,毕竟自己是好心,怎么反而好像给对方带来来负担和压力?这么亲近的关系,还非得还一个东西给我。

重新理解了孔子讲的“中庸”后,我才明白:问题的根源,因为我不懂“中庸”的智慧。我用自己过度的善意打破了亲戚关系的平衡。

这次春节,我给孩子二姑姐送的礼物有点多,两个孩子送了三件衣服,之前我给自己买的一件羽绒服,因为穿着不太合适,恰好二姑姐喜欢,穿着也好,就也顺手送给了她。

或许,因为接受了我送的过多礼物,姑姐内心因此感受到压力,最终在这种压力的驱使下采取了一些补偿行为,比如,给我买只口红。

然而,她本可以不用做这么做,孩子的过年衣服她也买了,红包什么的互相也都给了。而最终却因为我一厢情愿地对一个人好给对方带来了压力。

反思后,觉得这件事自己做得不妥,虽然好心,却没有真正做好事。

人际关系终究还是讲究平衡。有时候,对一个人太好,会打破这种平衡。

所以,你看,中庸其实是一种为人处事的智慧,想要做到中庸,就要把每件事情做得恰到好处,需要有一颗善心,同时也要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真正了解对方,把握好这种平衡,把双方的关系调到最合适、最舒适的状态。

这真的需要非常高的智慧。

其实,老子在《道德经》中也讲到类似中庸的观点,但他用的是“守中”,凡事超过标准和达不到标准,都是半斤八两一样的不好。

吝啬不行,太慷慨也不行;不聪明不行,太聪明也不行。

所以,做人要不偏不倚,要适中,尊重事物的规律或本质,与人交往,礼仪礼节按照原本的关系,不过度示好,也不过于疏远。保持一个恰当的分寸和距离,才是中庸的智慧。

03.永远不要自我设限

子曰:君子不器。

意思是说,君子不像一件器具,只能做某一种特定的使用。

比如,碗是用来盛饭的,筷子是用来夹菜的,桶是用来装水的......那么,除了这些功能,就没有别的用途吗?

碗除了用来盛饭,是不是还能用来玩杂耍表演?桶除了用来装水,是不是还可以用来做工艺品?筷子除了用来夹菜,是不是还可以用在形体训练中?

通俗点说,人一定不能自我设限,把自己的能力局限在某个方面。

每个人都是有潜力的,一些我们当下所不具备的能力,不代表我们今后也不能掌握。

很多人习惯用自己当下的实力去思考未来。这其实是一种非常大的局限性。一个人只有打破局限,才有可能迎来突破。

口罩事件以来,很多人被迫失业,不得不重新找工作,一些人不得不挑战一份从来没做过的工作,如果不懂得“君子不器”的道理,他们就会把自己框住,认为过去只做某件事,今后也只能做某件事,从事某个行业或者岗位。

真的是这样吗?

显然不是的。只要愿意学习和钻研,其实人的潜力是无穷的。但就怕有些人满脑子的“我只会XX,所以我只能XX”。

过去你做程序员,就一辈子只能做程序员吗?

过去你做老师,就只能一辈子教书吗?

过去你做运营,就只能一直做运营吗?

......

并不是,在这个变化比变脸还快的时代,又有多少人一辈子只干一个行业,只做一份工作呢?

很少很少。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尤其要懂得“君子不器”的智慧。古人都懂得如此,我们今天的人更要理解并贯彻。

接受我们处于一个快速发展和变革的时代,然后持续学习,那么,即便变化来临,也能快速行动和立足。

这样的人,才能在如今这个充满竞争与挑战的社会活得更好。

所以,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来说,我们依然要读经典,尤其要读《论语》。因为这本书通篇都在教我们如何在这人世间活得更好、更有竞争力!

经典之所以被称为经典,就是因为经典作品的价值观永不过时,对人们永远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和影响价值。

如果担心读不懂,可以看有注解的版本,我选择的是国学大师钱穆先生的《论语新解》,每篇都有注解,更加通俗易懂。

好了,以上就是今天的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启发!如果有触动到你,也期待留言与我分享~

我是笑薇,南方姑娘远嫁西北,靠读书自由生活5年。曾在企业打过工,也在体制内试过水,当过北漂青年,如今小城安家,执着追梦。

—END—

作者

笑薇

编辑

小野

图源

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49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