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圣范蠡为何三次散尽家财依然轻松发家他掌

现代社会,在金钱至上的价值观的驱使下,很多人都将物质追求放在第一位。当然追求物质并没有错,人活一世,应该让自己过得开心快乐。但是凡事都应该有一个度,正如儒家所倡导的中庸之道,物质不应该成为人生唯一的追求,我们的人生应该多些维度。财富有何特性,有何生财之道?而如何与财富相处的问题很少有人想过?从三次散尽家财的范蠡,我们能看出一代商圣的生财之道和财富智慧!

春秋战国时期范蠡辅佐勾践卧薪尝胆,灭掉吴国后,他并未以此居功,反而散尽家财,急流勇退,明哲保身。离开越国后范蠡在齐国再次发家,齐王邀其为相,但范蠡深知异国暴富并非好事,于是第二次辞官散财。离开齐国后,范蠡游历四方,后定居陶地经商,生意越做越大,而其再次散财。

从范蠡三次散财我们能看出他之所以成为巨贾一定是有道理的,他对待财富有着大智慧。财富产生需要天时、地利、人和。财富有其流动性,财五行属金,而金经过水、木、火相生之后,最终还是回归于土,而土重新生金,这就是财富的流动性。而范蠡散财之后又能聚财,说明财富不仅有流动性,还有归属性,金主义,财富最终归于有德之人。

唯利是图也许能成就一时的富,但要想长久的富,必须有仁德。有仁德之人即使散尽家财,财富依然还会再次登门。在《大学》有句话:“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仁爱之人通过散财提升自己的德行而得名,不仁之人牺牲自己去敛财。这是《大学》为我们总结的生财之道。《大学》还有一句话:德者,本也;财者,末也。这句话告诉我们德是一切之本,以德为根基去赚钱才是正确的方式和途径。《大学》中的财富观告诉我们,仁德才是真正的财富之源。

范蠡深知财富产生之道与管理之道,散尽天下财,聚来天下德,范蠡不仅成了百姓心目中的财神爷,也成为一代儒商的典范。中国商人重德轻财,重义轻利,这是孔子遗教,也是陶朱遗风。以身换财的人,最终财死身损。自以为高明的人以财生财,最终人财两空。陶朱公境界最高,以德生财,所以财富源源不断,滚滚而来。

中国有句老话“富不过三代”,因为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只知道给孩子传承财富和资源,却忘记其实最该传承的应该是品德。过度的财富物质容易使人变得虚华浮躁,如果下一代没有良好品德傍身,财富也会如同烟花一般逐渐散去。“一代创,二代守,三代耗,四代败”,纵观古今中外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所以想要拥有财富,首先需要以德修身,在此基础上建立正确的财富观,才能在致富之路上越走越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55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