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图说》是周敦颐论述世界观的代表作,他从天地生人的造化之妙推演出“立人极”的道学主张,可谓整个体系的大纲。想要学周敦颐之道,应以《太极图说》为逻辑起点。而且《太极图说》最终总结出“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的方法论,“主静”成为周敦颐立“人极”的方法。
周敦颐认为圣人是可以通过后天学习而达到的,他号召人们都来修身学道做圣人,做圣人的方法就是“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在《太极图说》里标注说“无欲故静”,这与《孟子》说的“养心莫善于寡欲”有区别。周敦颐在《养心亭说》里就直接反对《孟子》,他说:
“予谓养心不止於寡焉而存耳,盖寡焉以至於无。无则诚立、明通。诚立,贤也;明通,圣也。是圣贤非性生,必养心而至之。养心之善有大焉如此,存乎其人而已。”
这说明周敦颐主张的是“无欲”而不是“寡欲”,做圣贤、立人极的方法就是要养心,养心的手段就是要让欲望由多变寡,由寡成无;无欲才能够立“诚”和明“通”。由此可知,《太极图说》的“主静”只是修行的前奏,而修行的关键在于“立诚”,“立诚”思想就是《通书》的主题,这也是《太极图说》与《通书》之间的逻辑关系。
《太极图说》只是入门之预备,修行之纲要,就如张栻说的“所谓《太极图》乃其纲领也”,只有《通书》里才系统的发挥了周敦颐思想的核心部分。因此陆九渊兄弟即使非议《太极图说》,但也都承认《通书》精粹无杂,是儒学著作。许多道学家认为《通书》其实是周敦颐续写《中庸》的著作,《中庸》的后半部分讲述了“诚”,《通书》承接过来,继续论述“诚”的意义。
周敦颐用“无欲”来代替孟子的“寡欲”《通书》的来历周敦颐死后,他生前的好友潘兴嗣为其作《墓志铭》,铭中说周敦颐“尤善谈名理,深于《易》学。作《太极图》、《易说》、《易通》数十篇,诗十卷。”故知周敦颐除了《太极图说》外,另有《易说》与《易通》等数十篇道学著作,但这些著作大多已经失传了,所留下来的只是一篇零碎又简短的《易通》。
《易通》也叫《太极通书》,宋人祁宽在《通书后跋》里讲述了这本书的流传过程。他说《通书》是周敦颐的著作,由程门弟子候师望传给高元举和朱震,自己先后从高元举及朱震那里得到了原稿,之后又得到一本尹焞收藏的《通书》(尹焞是二程的弟子),可知《通书》是从二程那里传出来的。
朱熹说周敦颐将《通书》和《太极图说》传给二程时,把《太极图说》附在末尾,后人遂误以为《太极图说》是《通书》中的一章。其实《太极图说》是一个独立的单元,它是周敦颐道学体系的大纲,而《通书》则是这个大纲下的细目。《太极图说》讲的是世界观,《通书》则具体论述基本范畴和原理。所以朱熹说:“周子留下《太极图》,若无《通书》。却教人如何晓得?故《太极图》得《通书》而始明。”“《通书》一部,皆是解《太极说》。”
基于此,朱熹解读《通书》的方法基本是立足于《太极图说》,把《通书》当成《太极图说》的注释和扩展,强调二者之间的联系。陆象山对此提出质疑,认为《太极图说》或者不是周敦颐写的,或者是其早年著作,《太极图说》讲“无极”,“作《通书》时不言‘无极’,盖已知其说之非矣。”黄百家也说:“《太极图说》后儒有尊之者,亦有议之者,不若《通书》之纯粹无疵也。”
从后世的观点看,朱熹把《通书》视为《太极图说》的注释显得不够严谨,这点在他强行把“诚”解释为“太极”,把“诚之源”附会成阴阳五行就看出来了。朱熹不是试图从《通书》里提炼出与《太极图说》相吻合的逻辑规律,而是把《太极图说》的公式套用到《通书》里来,因而读起来十分的牵强附会。我们摒弃这种方法,在我们看来,《通书》是《太极图说》的逻辑延续,它们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但主题毕竟不同,不能简单的拿前者来附会后者。
周敦颐《通书》的结构及内容《老子》只有五千余字,世皆称为微妙。《通书》字数还不满三千,却论及了道德、性命、礼乐、刑政等诸多问题,同样是一部奇书。
在《太极图说》里,周敦颐沿着一二五的逻辑,从一太极二阴阳五行经地道过度到五性两善恶一人极,系统地论述了天道、地道和人道。《通书》则没有这种逻辑性,它的内容分为四十章,各章之间并没有严格的逻辑承接。因此读起来让人觉得十分凌乱,甚至不知所云,对于没有任何哲学或道学基础的人来说,更是天书一样的存在。朱熹就曾说:“熹自早岁既幸得其遗编,而伏读之初,盖茫然不知其所谓,而甚或不能以句。”可见此书之难读。朱熹后来破解的方法是拆章逐句的解法,对每一章每一句都进行注释,这种方法虽然能够详细的分析到每一处,但它的缺点仍然是缺乏系统的思想,没能从统一的观点去理解这本零碎的《通书》,因而难以把握其“宏纲大用”。
《通书》的原名叫《易通》,与它类似的还有一本《易说》。朱熹怀疑已经失传的《易说》就像王弼注《周易》那样,是对《周易》的经文进行说明,附于经文之下,而《易通》则是“总论其大旨而不系于经者也。”其关系类似于《象传》和《系辞》。
在《通书》中也确实存在偏离主题,纯粹是诠释或发挥《易经》的章节,如《乾损益动》、《家人睽复无妄》、《刑》、《蒙艮》等。这是《通书》的第一部分。
此外,则是关于社会、政治、教化的一类章节,属于“下学”,如《师》、《幸》、《顺化》、《治》等。
在《通书》里,最重要的是“上达”部分,这部分也是我们要研究的重点。如《诚》、《诚几德》、《圣》、《慎动》、《道》、《思》、《志》等。这些是全书的主体部分,属于“上达”。
《孟子》说:“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我们研究《通书》的方法是摒弃章节的顺序,先抓住重点的部分、核心的思想,弄清楚“上达”,进而理解“下学”,并知晓各种应用。其顺序仍然是《太极图说》里的天道、地道和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