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正如《中庸》所言:“博学之,审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意思是,首要博学,海纳百川,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次为审问,刨根问底,吃透精神,认清实质。三为慎思,辩证思考,探求真谛,把握规律。四为明辨,辨别是非,分清黑白,判定真伪。五为笃行,践行所学,锲而不舍,成就卓尔。

在学的时候要带着一种审慎的态度,考虑到如何变通,为我所用。照搬理念、方法往往会失败;短期的成功不能简单地否定,也不能全盘接受,在这一点上,需要“审问之”。“慎思”,是说眼光要长远。

简明地说,博、审、慎、明、笃,五个字很好地诠释了学习治学求进的道理。任何一个环节都执中用中,而不是蜻蜓点水与浅尝辄止。方向明确,步伐坚定,这是正途。前途光明,道路可能曲折,在曲折中洞悉光明,诚者自成!

南怀瑾先生,曾在讲授《中庸》原文时说过这样一句话:“中庸的中心、方法,只有两个字:至诚。”一切都要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决不人云亦云。

01

《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是儒家经典之一,原属《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孔子的嫡孙子思所作。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宋代学者将《中庸》从《礼记》中抽出,与《大学》《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宋元以后,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和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其主要注本有程颢《中庸义》、程颐《中庸解义》、朱熹《中庸章句》、李塨《中庸传注》、戴震《中庸补注》、康有为《中庸注》、马其昶《中庸谊诂》和胡怀琛《中庸浅说》等。

《中庸》一书,共三千五百多字,按照朱熹的分法,分三十三章,四大部分,传的是自上古大圣以来的儒家道统心法,其内容涉及为人处世之道、德行标准及学习方式等诸多方面。

第一章到第十九章的内容着重从多个角度论述中庸之道的普遍性和重要性。第二十章承上启下,从鲁哀公向孔子询问处理政务的方法一事着手,通过孔子的回答指出了施行政事与加强人自身修养之间的密切关系,并进一步阐明天下通行的五项伦理关系、三种德行以及治理国家的九条原则。在此章的最后引出全书后半部分的核心“诚”,并强调要做到“诚”的五个具体方面。第二十一章到第三十三章的内容,便是围绕“诚”来展开的。

在深入学习《中庸》原文之前,我们往往易对“中庸之道”抱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误解。例如把“中庸”理解成了和事佬、墙头草、老好人的处世哲学,认为模棱两可、圆滑妥协、谁也不得罪就是“中庸”。就像一个水晶汤圆,推过来是圆的,推过去也是圆的。在这种认知的基础上,不少人对“中庸”大加批判。

真正的中庸之道,是极为深邃的人生智慧,是中华圣贤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决不能将“中庸”理解小了、用小了。

02

在《物种起源》问世的第66年,达尔文逝世后的第43年,在资本主义世界的“相对稳定”时期,在号称最发达的美国,竟然发生了一场举世瞩目,令人啼笑皆非的对“猿猴诉讼案”的审判。

此案是民主党政客布赖恩发起的起诉,他把矛头直指当地的一位生物学教师斯科普斯,指控的理由是这位教员违反了该州的法律,公然在课堂上向学生讲授生物学的进化论。

相信上帝创造了人们的布赖恩是原告,他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鬼才,最善于蛊惑人心,他甚至凭借着一张能说会道的嘴三次成为了美国总统的候选人。

布赖恩对于生物学教师的教学行为奇葩地怼到,“如果人类是由猿猴进化,那上帝干什么去了?”

在法庭辩论中,告的辩护人是著名的刑事律师克拉伦斯-达洛当众质问《圣经》的经典解释者,也就是原告:《创世纪》第一天没有太阳怎么会有光?还有,蛇在受惩罚之前是用什么走路的?所有人都无言以对。

法官宣布判决:被告斯科普斯处以美元罚款,并偿付全部审判费用。

美国南部的一些报刊,大声欢呼布莱恩的“胜利”,可惜,布莱恩本人却痛苦不堪,心力憔悴,于宣判后的第二天就在这个小镇上一命呜呼,见他的上帝去了。

自从《圣经》诞生后的那么多年,每天都有无数的人在读《圣经》,但是,为什么只有他想到了其中有问题?所以,所有的事都要经过自己的大脑去重新思考一遍,连《圣经》也不例外。我们要反思一切,包括《圣经》。

与此相反,落后的观念是:遇事从不说是与不是。他们经常采用的方法是:A是对的;B呢?也没错。那样发展下去,连起码的是非观念都没有了!他们不知道什么是是,什么是不是。其最终结果只能是:到头来,什么都不是。

所以,“中庸”并不是没有原则的调和,而是用平和的心态去独立思考和工作。一旦自己认为正确,就毫不犹豫地坚持下去,不管前途有多么坎坷,不管刻下是什么遭际。

03

古人谈学习的五个方面,不管是学习书本知识,还是学习某种技能,都得经过反复训练才能完成。“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维多利亚时代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曾经因为贫穷而不得不在房顶抓麻雀果腹,但他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事业,心中有一份自信。

同样,曾经有两个杰出的中国人到了英国,进了世界一流学府剑桥、牛津,却声称自己不要学位。一个是徐志摩,以读书和思考为乐事;另一位是华罗庚,在两年时间里,发表了二十多篇一流的数学论文,却唯独没有兴趣写博士论文,因为那太浪费时间。

类似地,绘画大师齐白石先生从小家境贫困,世代务农,直到27岁才开始正式学画画,连他自己也没有想到,日后会成为一代大师,获得一连串的荣誉。

是的,当你相信自己是千里马的时候,你就没有时间去要这样的名号了。你清楚自己的使命,清楚自己将会是什么样子。只要是千里马,早晚一定会得到赞赏。

《晚晴集》里有这样一句话:“凡事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只要信念一直在,就总有被回应的一天。

比别人多一点努力,你就会多一点成绩;

比别人多一点执着,你就会多一点机会;

比别人多一点坚持,你就会多一点收获。

漫漫人生路,青葱岁月也好,耄耋之年也罢,无时无刻不需要用坚持支撑生活。

请相信,再大的石头也无法阻挡种子发芽,生根,最后成长为参天大树。

拥有真诚的力量,小至兴人,大至兴业。至诚不息,则万物俱兴。

只要抱着一颗真诚的心,又愁何事不成?

“诚者自成也”,有真诚的信念去修善自身,完善自己,待人接物处事满怀真诚,中庸之道谈“诚”如此,而你又何不为?真诚,从“心”开始。

参考文献:

1.《中庸的思想》,陈赞,北京三联书店,年12月

2.《大学中庸讲演录》,王岳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年9月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71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