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早于《周易》?
小编这是疯了吗?
并没有。
大量证据表明,《中庸》不仅早于《周易》,而且两部书的作者都是子思。
《中庸》是子思早年的作品。
《周易》是子思晚年的作品。
不信?不妨细细读来。
一、战国时期的《周易》
虽然《左传》、《国语》、《史记》等古籍都说,《周易》是春秋以前甚至是西周早期的作品。
然而并没有。
用《周易》自己的卦爻辞本身就能够证明,这是一部战国时期的书。(大量证据请看本号系列文章)
所以,不论是《史记》还是《左传》,不管是司马迁还是所谓左丘明,谁的说法都不如《周易》卦爻辞本身有说服力——还有什么权威,能比得上作者自己的解释靠谱?
近年来大量出土的古籍,也在不断刷新我们对于《周易》的认知。
这部书,原来与思孟学派有着极深的关联。
我们已经可以确定,易传“十翼”里面的大部分作品都是这个学派写成的——不是孔子。
事实上,不仅是易传,经文部分也是这个学派整理好的。
这个学派的创始人子思,亲爷爷就是那传说中读易韦编三绝的孔子。
二、子思与《周易》
很多人读《周易》,都发现了这部书与《中庸》有相似之处。
尤其是《中庸》的核心思想“诚”,与《周易》里面无处不在的“孚”是一对同义词。
可惜的是,由于《周易》一直都被当成文王时代的作品,导致几乎所有人都一边倒地认为,是《周易》影响了《中庸》,是子思接受了《周易》的思想才写成了《中庸》。
然而我们把《周易》的成书年代放到战国,事实已经显而易见:
《周易》和《中庸》是同一个时代的书,它们的作者也是同一个人——子思!
而且,从时间的先后顺序来说,子思应该是先写了《中庸》,后来才写成了《周易》!
为什么这么说?接着往下看。
三、先有《中庸》后《周易》
子思作《中庸》时,据说只有十六岁。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
“尝困于宋。子思作《中庸》。”
《孔丛子·居卫》也记载:
“子思年十六适宋,宋大夫乐朔与之言学焉。”
结果乐朔说着说着就翻了脸,派人要围攻子思。
子思脱险之后,感慨道:
文王困于羑里作周易,祖君(孔子)屈于陈蔡作春秋,吾困于宋,可无作乎!
于是就写了《中庸》。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段话里子思提到文王作的“周易”,和子思后来自己写的《周易》并不是一回事——考古已经发现了文王时代刻在龟甲上的的“周易”,其内容与我们今天所见的《周易》大相径庭。
《中庸》是子思早年的作品,虽然一开篇就是大谈性命之学,但应该都是直接引述了孔子晚年的思想。
孔子晚年,子思一直陪伴在身边,子贡等弟子曾经慨叹听不到“夫子言性命与天道”,但是子思却是从小就天天听,所以十六岁就写出了传世经典《中庸》,在起跑线上就已经套了别人好几圈。
子思应该对早年所作《中庸》还是不够满意的。
他后来又作了《五行》,把五行学说和五德结合起来。
再后来,作了《周易》——从“己日乃革”和“日中见斗”等繇辞中透露出的天文历法信息来看,写作《周易》的时间必然在公元前年之后,子思至少在五十岁以上了。
《周易》就是升级版的《中庸》加上《五行》。
《周易》开篇的“元亨利贞”,对应的就是《五行》里面的仁义礼智四德。
贯穿《周易》全书的“中孚”,就是《中庸》里面的至诚之道。
本文为抱雪斋读易笔记之《周易》说文解字系列不造第几回,欲知前事后事如何,且看上下回分解。另外,本号作者郑重声明:本号所写一切《周易》有关文章,均与星座命理运势无任何关系,作者创作领域被系统自动判定为星座领域且无法更改,感谢系统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