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中医院好不好 http://www.xftobacco.com/zzbb/myjd/m/1895.html01《大学》有精神,有境界,也有义理,无论学习和做事,循序渐进都是非常重要的原则。《大学》三纲八目是学习的方向和次第,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急功近利,一步登天真不是古人提倡的学习方法。循序渐进和持之以恒是学习和生活的常态,功夫积累到一定程度,自然会进入新领域。02《大学》提出三个纲领“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回答了我们朝哪个方向走的疑惑。非常像政治教科书,提出建设多少年达到某个建设目标,其实,几千年政治文化都受这种传统的影响。分别在于,真诚与否。不真诚,就好像各种口号乱飞,实际不是那么回事。如果真诚,这是本,舍去这个,都是歪楼。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关于诚,那是另外一本经典《中庸》说的修辞立诚,讲究行事以实,法贵天真。03本是什么?围绕“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可以深入思考和体会的话题。就好像思考,我们读经为了什么?三纲“明明德”对应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和修身;“亲民”对应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两者的桥梁。按内圣外王的划分,“明明德”是内圣的功夫,“亲民”是外王的功夫。日月为明,第一个明是彰显,第二个明是光明的,大概的意思是彰大光明的德性。这句话有几个潜台词:一是光明的德性本自具足,自身本来光明正大;二是德性光明,被污染了才需要彰明;三是彰大德性的过程也是自己不断走向光明的过程。在《中庸》的表达是另外一句话,“天命之谓性”,用了另外一个字“性”来表达。德者得也,天命给人的那个东西是“性”,同样的东西,不同的表达。德的本字“悳”,正直为有德之人,诚有诚直,两个字可以互训,也是同样的东西,不同的表达,“直心是道场”,跟诚的意思一致,诚到一定火候形而在外之意。“诚者,天之道,诚之者,天之道”,《中庸》这句话,非常贴合。按《大学》的说法,“明明德”的方式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是《大学》的表达。在《清静经》,这是不断清静的过程,在《心经》,这是不断空的过程。无论是什么过程,什么方式,终归一点,那是“明”的过程。04那么,我们学习强调学以致用,落实到身心和生活中来,在这个过程,人慢慢会清起来,我们叫清气。形于外,比如人看起来比较干净比较年轻,慢慢喜欢吃素,喜欢跟比较清新的人在一起……生活很多类似的细节慢慢出现,在我们看来,《论语》呈现此种细节,细节知道真相。亲民对应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治国平天下离我们比较远,实际的落地在修身齐家,实实在在,不看广告看疗效。修身不仅仅是个形容词,还是动词,实实在在改变自身气质的过程。在《大学》里,诚意正心之后就是修身,一方面是身心不二,心意改变了,身体随着改变,这是在中医能求证能印证的事,看病到了一定程度也是如此,上工调神。另一方面,身体端正其实是古代小学的基本内容,“洒扫应对进退”,行走住卧等生活习惯的养成,如古代的射,说的是正身的基本功,身正了才射得好。孟子说,“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在《大学》里,大人之学,更强调德润身,更强调诚正修身,这是大学之所以为“大”的原因,小学学小是从小事做起正己的学问,大学学大,得一为大,上下相融,内外合一,天下一统。明明德和亲民到一定程度,到三纲“止于至善”,这是最高的成就。至善非是落到善恶两端的善,超越了平常意义善恶的善。05格物致知,通过分析大概知道一个人的修身和齐家的状况,“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是致用。不过,反求诸己自知自明才是格物的出发点。八纲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基本中的基本,我们的文化从来都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格物致知,是传统学问基本功训练,有了这个基本功也就有了分析天地万物的方式,天下无物不可以格,天下无物不可以知。格物致知,更多是抛开我们的成见,回到天地万物本身,也是传统学问的思维方式,没有这种方式,我们无法进行接近本源的思考,这种思考方式源自《易经》。格物致知,格至合乎天地规矩之后是诚意正心,这是学问的方向,走向内心的学问。走向内心的第一步非诚莫属,《中庸》的心法,也就是诚。离开这个,梦幻泡影,做不到心口如一和言行如一,人会分裂,人会虚伪,人多阴私,人多我慢。文案:二郎中(授权)编辑:然谷中医图片:源于网络侵立删。千古中医传承经典往期推荐裂变吸粉活动的奖品历第五大发明---中医史中医养生分享篇:养生不是偏听偏信乱吃药文:经方治晨起腹泻一例章治不间断的深吸气一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7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