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是儒家经典之一,原属《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宋代学者将《中庸》从《礼记》中抽出,与《大学》《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
中庸之道是仁人君子应该秉持的处世法则和人格操守,这种孔子一再推崇的大道,如果把它概括起来,简要地加以说明的话,它具备什么特点呢?那就是三个字:费而隐。
费和隐是从宽泛的角度,也就是在宏观意义上对中庸之道的特征加以解释。“费”就是说中庸之道作为一门哲学,具有放之四海内而皆可应用的普遍性特征,它的广泛性是没有边际的,可以应用于万事万物上。因为它是一种具有抽象意义的、形而上的哲学真理。我们知道,一门学问如果一旦被称为真理,那么其隐含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它必须具有普适性,真理之为真理,必须具有抽象性和普遍性。而“费”指的就是中庸之道作为哲学真理的这一特征。
相对而言,“隐”指的是中庸之道的精微性和隐蔽性特征。中庸之道具有普遍性,同时它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对于不同的事物,中庸之道也会灵活地加以变化,也正是因此,它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智慧之学。另外,中庸之道虽然体现在万事万物之中,似乎是不见而自明的。其实不然,中庸之道的确无处不在,无处不有,从我们身边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能体悟得到,但是它又具有一种隐蔽性的特征,它是隐藏在世间纷繁复杂的各式各样的现象之后的本质,如果我们不用心观察,不去认真思考,对这种中庸之道也是无法体悟的,这就是中庸之道的另一方面的特征,即“隐”。
也许《三国演义》能教给我们一些为人处世、提升境界等方面的智慧。如果我们读过这本书的话,那么对于曹操和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这段故事应该有所了解。曹操在与刘备论天下英雄时说了一段话,他以龙来比喻天下英雄,非常精彩,他说:“龙之为物也,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这里所说的龙的特征,也即是英雄的特征,同时,也正是中庸之道的特征。
中庸之道,其实也就是要求人们在为人处世时要学会像龙一样,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在机会没有到来之前要学会默默地积蓄力量,提升自己的水平与境界,时刻准备着厚积薄发。而一旦时机成熟,就一定不会放过它,而会死死地握在自己手中,从而改变自己的人生命运。同时,也要学会像龙一样,应该兴云吐雾时则积极处世,时运不济时则要隐介藏形,穷则能独善其身,达则能兼济天下,这才是真正的中庸之道,是仁人君子应该终生秉持的哲学智慧。
中庸之道作为一种形而上的抽象哲理存在,这种大道可以大到无穷无尽,无所不包,就像龙一样能飞腾于宇宙之中,同时也可以小到无限,以至于渗透到任何一个微小的生命体之内。它既是一种深不可测的智慧大道,同时也是生活中的零星点滴,细枝末节。我们只有用智慧的头脑去思考,用敏感的心灵去体悟,才能感受到它的存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学会从细微处下工夫,注重生活中的任何细节,不可轻视自认为无关紧要的东西。因为,中庸之道的大智慧也许就藏在那一点一滴的琐碎中。
一纤一毫之中,也许暗示的正是事物的本质特征,真正的仁人君子对此不可不察。中庸思想要求我们学会在细微处观察事物,思考其现象背后的本质,从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识,把握事物的内在本质意义。
由此可见,细小之处不可忽视,专注的精神在我们学习的过程之中更不可缺少。如果把这种思想运用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之中,那么我们可以说,只有从细微处入手,把每一件小事情都做好了,都弄明白了,做大事情才有可能成功。
中庸之道是一种形而上的哲学智慧,它所包含的是万事万物所共有的必然性法则。然而,我们却不能够说出它的具体表现形式,因为它是一种无言的存在。这种大道无边无际,客观存在孕育出了天地中的万事万物,并且让一切生命体都遵循它的内在规律而生存和发展。如果我们要想了解它的存在形式的话,那么只能说,这种大道“至大莫能载,至小莫能破”。也就是说,如果谈论中庸之道“大”的方面的特征,那么整个天地宇宙都无法承载它;如果谈论它“小”的方面的特征,那么它就是最小的一种存在形式,小到了不可以再分解的程度。
中庸之道可谓之大,也可谓之小。大是指其宏观方面,是在一个更高的层次所作出的评价,也可以说是站在中庸之道之外来看中庸之道,我们才会发现其无所不包,无处不在。我们知道,想要把握一种事物的宏观的、全面的特性,最基本而且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跳出那个框框来,用一种旁观者的角度,站在更高的高度来观察。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产生“当局者迷”的糊涂,获得“旁观者”的清醒和理智的认识。对于中庸之道来说,更是如此。我们只有把这种大道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了解其宏观的思想内涵,才会对它包含的哲理与智慧有一个相对明确的认识,虽然说这时候的认识还不够具体和深入,但是我们至少已经准确把握了它大致的思想精髓所在。
相对而言,中庸之道的“至小莫能破”就是针对其微观方面的特性来说的。任何一种哲理,如果它不能深入到具体事物之内,不能应用于实际的现实生活之中,那么它的意义可以说都是相对有限的。我们虽然不否认它在人类心灵受到伤害时所起的疗伤作用,以及当人生遇到打击时的“自我精神胜利法”的功效,但是这种哲理,对于积极的生活却显得有些苍白无力。中庸之道作为一种人生智慧,它既是一种人格修养的至高境界,同时更教会我们如何为人处世。当明白了中庸之道的大与小两方面的特性之后,我们就要学会在现实生活中加以运用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用它来指导我们的行动,从而更容易取得成功。
中庸之道的大的特征,就是教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学会从整体把握,学会掌控全局。当我们要做一件事情之前,一个要尽可能地把事情发展的轨迹勾勒出来,以便我们掌控其发展方向。同样,如果我们理解了中庸之道中“小”的含义,那么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会注意细节。人们常常把一句话挂在嘴边,那就是“细节决定成败”。然而,把这句话牢牢记在心里面的人却不多,不懂得这句话的重要性,而在生活与工作中,认认真真去对待、一丝不苟去奉行的人,恐怕是少之又少了。这几个字虽说很简单,也很容易理解,可是又有多少人将其放在心里呢?又有多少人真正注意了日常小事和那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细节呢?看来,这一点的确值得我们好好深思一番。
中庸之道可大可小,大到天地不可载,小到至小不能分,我们做任何事情,就要做到既要做好宏观方面的把握与掌控,也要做到微观方面的细节与所谓的小事。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有“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眼光与智慧,同时也要记住“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教训。在作好了长期打算的同时,做好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
冯志亮,笔名禾子尼,号渤海居士,北京大学特聘教授,著名品牌推广人、姓氏文化学者、姓名学专家、当代著名诗人、修谱师、网络新闻营销奠基人和发展者。
冯志亮先生是中国易经文化馆馆长,中华百家姓博物馆馆长,中华姓氏研究院院长,北京姓氏文化馆馆长,北京风水博物馆馆长。冯志亮先生现担任华夏易经研究会副会长兼北京分会会长,中华儒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北京文学艺术联合会副会长,中国青年发展促进会荣誉会长,东方孝道文学院荣誉院长。
冯志亮先生还同时担任时代文学杂志社总编,中国名家杂志社荣誉总编,中国炎黄文化报文学总顾问,中国文化新闻报编委会副主席。冯志亮先生兼任中国姓氏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华北历史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传统礼仪促进会理事。冯志亮先生同时兼任北京汉文化研究院研究员,燕南艺术学院终身教授,北京海图书画苑首席文化顾问,中国诗词协会终身会员,中国诗歌协会会员。
冯志亮先生还是挪威国立艺术家协会外籍会员,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客座教授,荷兰皇家文学院高级学术顾问。冯志亮先生的历史文学作品曾多次刊载于中国文联创办的《神州》《中国魂当代名人专访特刊》《中国当代文学家》《北京文化》等期刊。曾被中西文化联合会授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AAAA级宣讲人”荣誉称号。
年冯志亮先生受聘为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与哲学系特聘教授,曾提出关于网络广告价值排斥论的“蓝海观点”。冯志亮先生涉猎广泛,书法绘画造诣深厚,并痴迷于文学历史,著有《渤海诗词集》《姓氏溯源与民俗探究》《怎样修家谱》《怎样编家史》《怎样写自传》《易经新解》《中国文化与中国历史》《厚葬